红林悟道《韩非子-诡使》 第七章 违背
红林悟道《韩非子-诡使》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六大“邪名”的社会危害。六大“邪名”就是社会思潮中的错误价值观与理念:“高”、“贤”、“重”、“忠”、“烈士”、“勇夫”。这六大“邪名”极具蛊惑性与鼓动性,其本质是与国家正统思想、社会价值观、传统主流文化相背,其实质是不法。
六大“邪名”看似超脱现实社会,自视清高,实则是邪恶宣传,恶果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名誉”,脱离现实社会,甚至脱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隐居山野折磨自己。这是一种“反祖”倒退。
其实,六大“邪名”所代表的是一种对现今社会与君主的不满,这就象判逆期的孩子一样“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干是什么”是一种无意识的对抗。可六大“邪名”并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非常清晰,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培育民众的“离心”力,远离甚至脱离现实社会与国家统治,这是对现实社会与君主统治的釜底抽薪,没有了民众,君主统治谁,君主的统治又有什么意思,就象我们常说的君主成了光杆司令。
六大“邪名”是对中国圣贤文化与思想的严重背离。自古“忧国忧民”是中国圣贤的传统思想也是精神支柱,“为国为民”是圣贤一生的至高追求,同样,圣贤们的一致认识是承认现实,通过现有的国家与行政体系来完成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仕途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他们不会因为一时受挫而放弃努力,或是形成如六大“邪名”一样的邪念与恶为。我们只读到了中国圣贤的经典与伟大,却没有看到他们的苦难与卑微。
六大“邪名”之恶恶在非人性,君主如抱有此价值观与思想理念必是国之危民之难。韩非了讲完“邪名”之恶后,总结道“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意思是:所以,社会得不到安宁的原因,不是下面的罪过,而是君主失去了治国的原则。“上失其道”是国乱的根源,君主放弃本该有的治国原则,而去追求违背人情民性的价值观与理念,而据此制定的政策必然是错误的,国家自然会混乱。
韩非子此论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他没有站在君主立场来看待国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结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政治觉醒与觉悟。韩非子出身韩国宗室贵族,但他却没有站在宗室的立场评判,而是站在国家层面反思***乱的根源,最后的结果就是“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不是民众的错,而是君主的错。君主作为国家航船的掌舵者,船偏航了,不能怪水手,是船长方向把握错了。
“上失其道”的表现“常贵其所以乱,而贱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意思是:君主常常尊重那些造成祸乱的行为,而轻视那些能使社会安定的措施,因此下层人士向往的,就经常和君主应该用来治国的措施背道而驰。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可是人类却用几千年的实践来证明这个道理,而这个过程却是异常艰辛与痛苦,直到“为民”的思想提出,这种实践与证明才得以结束,但坚持这个结果却是更加艰辛与困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韩非子所说的“下之所欲”,但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君主的政策所造成的混乱结果并不是“美好生活”,这是价值观与理念“相诡”造成的“民欲”与相实的相诡。
【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常贵其所以乱,而贱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
大海航行靠舵手,国家发展靠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任何价值观与思想都无法逾越“为民”的根本,脱离了这个根本,任何价值观与思想都是“邪名”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