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料资源 » 正文

抗菌药物及功能添加剂对畜禽免疫的影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2-11  

  众所周知,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在家禽养殖生产实践中我们遇到免疫失败的机会很多,基层兽医工作者在处理这些情况时,往往只会考虑到疫苗的质量、疫苗的使用方法错误、免疫程序的问题、应激因素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而对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却考虑不周,致使临床治疗效果难以提高。以下就药物和添加剂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做一简单的介绍,希望对基层从业人员临床诊断工作有所帮助。

  一、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为了防止由于免疫应激和注射免疫本身导致机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在免疫前后预防性地使用一些抗菌药物已经成为许多养殖业从业者和兽医临床工作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措施。但人们往往忽视的是这些抗菌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其实各种抗菌药物对免疫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疫苗免疫的失败。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免疫

  Van den bruc等报道:青霉素G可提高单核细胞的细胞内杀菌功能。在兽医领域中,早期的研究认为青霉素和禽霍乱疫苗同时应用,可使其免疫效率系数提高30%提示青霉素类药物对于免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免疫

  有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淋巴细胞转化表现为抑制作用。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噻啶等50微克/毫升可以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和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反应。口服1.2毫克/天的头孢他啶的动物的淋巴细胞转化、抗体产生均受到明显的抑制。

  (三)氨基苷类抗生素与免疫

  链霉素能干扰大鼠肺巨噬细胞的正常功能。在兽医上,给雏鸡链霉素气雾剂同时做新城疫免疫接种,发现链霉素对雏鸡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若于接种前2天或接种后3天应用链霉素气雾剂,则链霉素对雏鸡抗体形成没有不良影响。可见链霉素的应用时间影响着雏鸡的免疫状态。

  多数氨基苷类抗生索对趋化有抑制作用。

  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卡那霉素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用新霉素气雾剂同新城疫疫苗同时进行气雾免疫,发现新霉素可以抑制雏鸡体内抗体的形成;但当免疫接种j天、3天时吸入新霉素,雏鸡的抗体滴度没有下降。

  而新霉素气雾剂对家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接种免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免疫接种前1小时和免疫接种3小时,一次应用新霉素能使机体的免疫性降低。

  安普霉素的治疗量不会影响胸腺和法氏囊的发育,而大剂量应用则会对脏器指数——免疫器官指数一一造成影响,从而造成对雏鸡免疫机能的损伤。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免疫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宿丰防御反应主要目标是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可促进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同时大环内酯类药物还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炎症分子的释放而达到抗炎目的。

  一定浓度的红霉素可减少气道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阻断氯离子通道,从而减少痰液的分泌;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和气道上皮的黏膜,阻断气道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IL一10、IL一6、IL一8等炎性因子,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气道内聚集,减少过氧化物以及弹性蛋白酶等气道上皮损害因子的产生。

  (五)四环素类抗生素与免疫

  研究表明,在治疗浓度时,四环素和强力霉素能减低多形核细胞杀菌作用,也能抑制粒细胞溶酶体的释放。

  雏鸡应用土霉素气雾剂,同时免疫新城疫疫苗.发现对雏鸡体内抗体的形成呈现抑制作用;而接种前2天或接种后3天应用士霉素则对雏鸡抗体的形成无不良影响。

  金霉素可直接降低T、B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从而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六)氯霉素类抗生素与免疫

  金久善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氯霉素可引起肉鸡法氏囊中滤泡淋巴组织发生萎缩,并随着抗生素剂量的增加和服药时间延长,萎缩越来越提前,同时胸腺皮质结构疏松.脾脏内淋巴细胞减少,盲肠扁桃体淋巴组织减少,呈生育抑制状态,而且随着氯霉素用量的增加上_述病变日趋严重。

  (七)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免疫主要是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抗菌药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按其临床意义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起促进作用多为β一内酞胺类,如头孢氨噻肟、头孢克罗、头孢氰唑。

  第二类,起协同作用有喹诺酮类、火环内酯类等。

  第三类,起降低作用为一些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甲砜类、磺胺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类、异烟肼等。

  第四类,无相关作用多数为β一内酞胺类、多粘菌素、糖肽类等。

  故在临床上选用抗菌药时,注意其对免疫力的影响极为重要,适当的抗菌药物不但可以淌灭病原体,且能增强免疫力,控制感染,加速康复,还可避免严重毒副作用的发生;不适当地选用或滥用时则反使感染加重,发生抗药性,甚至菌群失调,削弱机体免疫力,从而使机体受到双重打击,造成不良后果。

  二、饲料及其添加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在养殖中,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同样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一)饲料能量与蛋白缺乏对免疫的影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导致胸腺萎缩,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降低;T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胸腺素活性降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抗体反应功能下降,抗体亲合力降低,补体浓度和活力降低以及吞噬细胞功能异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缺乏对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维生素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1.酯溶性维生素

  (1)缺乏维生素A: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对于抗原的反应性下降,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受损;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动减弱,血液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

  (2)维生素D:vD3可以促进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促进机体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过程,维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稳态;调节造血细胞、淋巴母细胞、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调节单核细胞、多形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由胸腺和法氏囊向血液的转移。缺乏则抑制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阻碍巨噬细胞的成熟,并由此影响抗原的呈递过程,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到影响。

  (3)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E阻碍法氏囊的发育,同时缺乏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阻碍胸腺的发育,并导致法氏囊和胸腺的皮质退化,由此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影响。

  (4)维生素K:维生素K是维持动物正常血液凝固所不可缺少的。缺乏将显著降低血液凝固的速度,从而引起出血。缺乏K而死亡雏鸡发育不良,贫血。尽管没有相关报道说明维生素K对于免疫功能有直接的影响,但其缺乏状态下所导致的贫血也必将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

  2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c缺乏可降低单核细胞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导致免疫抑制;各种免疫细胞膜脂质因发生过氧化而影响其免疫功能。

  (2)叶酸-B11:叶酸是DNA、RNA生物合成的辅助因子。缺乏将影响免疫器官中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3)维生素B6:与很多与免疫有关的营养物质代谢和作用(含硫氮基酸、色氨酸、牛磺酸、泛酸、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和锌)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影响和与免疫有关的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还原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维生素B6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缺乏将导致淋巴细胞数量的下降,血液IgM、IgG抗体水平的降低。

  (4)核黄素一B2:与肝脏线粒体脂酰辅酶A脱氢酶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有关,缺乏将导致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而影响细胞的功能。缺乏将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5)泛酸-B3:在体内主要以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AcP)的形式发挥作用。辅酶A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中最重要的辅酶之一,它与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氯基酸的二碳成分形成乙酰辅酶A,使其得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参与乙酰胆碱的合成、肝脏的解毒作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等各项功能。而酰基载体蛋白作为脂肪酸合成多酶复合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脂肪酸、胆固醇、类固醇的合成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缺乏会导致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异常,由此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研究也表明泛酸还可以刺激机体抗体的合成,缺乏将导致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6)生物素-vH:雏鸡生物素缺乏除了导致免疫抑制外,临床上表现为足底粗糙、龟裂、出血,严重者足趾坏死;肉用仔鸡生物素缺乏还表现为脂肪肝一肾病综合征,且多发于3~5周龄。症状为胸颈部麻痹,垂头站立,继而头着地伏下,数小时后死亡,发病率一般不超过6%,大群生长缓慢。剖检可见肝、肾肿大,呈暗白色,肝脏脂肪沉积,体脂肪呈粉红色,肌胃和肠道内有黑色液体滞留。肝脏的这种变化在今年肉鸡临床较为多见,可能与今年饲料霉变现象较为普遍,饲料霉菌毒素对肝脏直接作用以及霉菌毒素对饲料中多种维生素的氧化破坏作用有关。

  (三)微量元素营养与免疫

  锌:锌是体内300余种酶的活性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细胞内锌的浓度对于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并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缺乏将导致肉用仔鸡胸腺、法氏囊、脾脏、哈德氏腺的重量减轻。

  铜:铜缺乏和铜中毒可以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和细胞结构受损。铜参与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与线粒体内能量代谢,通过ATP合成对细胞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铜的不足或过量均能提高试验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

  铁:铁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防卫功能的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缺铁时,啮齿类动物的胸腺发育受阻,淋巴细胞转化受到抑制;肉鸡表现为法氏囊、胸腺和脾脏重量显著减轻,抗体合成下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