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具有广泛的毒性。目前已知能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有150余种,据估计,世界上每年大约有25%的谷物遭受各种霉菌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夏季高温潮湿,饲料霉变现象非常普遍,饲料在加工、贮运过程中极易受霉菌污染,甚至饲料作物在田间、收获期间可能已受霉菌污染。霉菌可以在饲料原料或饲料中生长,产生的毒素可引起畜禽生产力下降、繁殖机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同时,霉菌毒素还可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给人类健康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已成为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霉菌毒素的产生
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主要有饲料的种类、水分及贮存环境等。一般来说,粮谷中以曲霉和青霉最常见,黄曲霉及其毒素在玉米和花生饼中检出率最高,小麦、玉米和各种秸秆中主要是镰刀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而青霉及其毒素主要在大米中出现。一般的饲料原料安全水分含量为:谷实类水分含量不超过14%;大豆、饼粕类小于12%;玉米、麦类等水分含量小于16%,否则极易引起霉菌繁殖产毒。通常来讲,不同的环境湿度条件下,霉菌的增殖情况不同。按照霉菌对环境湿度的要求可分为3类:相对湿度小于80%为干生性霉菌;80%~90%为中生性霉菌;90%以上为湿生性霉菌,曲霉、青霉和镰刀菌属都为中生性霉菌。
2 霉菌毒素对饲料和饲料原料的污染情况
陈必芳等(1996)通过对饲料霉变情况研究,指出配合饲料霉菌污染率为100%,饲料原料为99%。王若军等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采样调查,发现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在被检饲料和饲料原料中普遍存在,且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检出率均在90%以上。在被检饲料和原料中,黄曲霉毒素并非主要的霉菌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最为严重,总体来看全价料受多种霉菌毒素污染的危险更大。需要指出的是,评价霉菌对饲料的污染程度主要取决于饲料中霉菌带菌量,而不是霉菌的检出率,而评价霉菌对畜禽的危害取决于产毒菌株及毒素含量多少。
3 霉菌毒素的种类以及其对饲料和饲料原料的危害
3.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有毒代谢产物,在各种黄曲霉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其次是黄曲霉毒素G1、B2和M1。黄曲霉是污染玉米、棉籽饼(粕) 最严重的霉菌。根据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作用,一般可分为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动物生长缓慢是慢性黄曲霉毒素中毒最敏感的临床症状,也是唯一能观察到的异常表现。关于黄曲霉毒素影响动物生长速度的机理尚不清楚,但也有研究指出,黄曲霉毒素可能干扰体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
3.2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
玉米赤霉烯酮也称F-2 毒素或F-2 雌性发情毒素。ZEA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产生,主要污染玉米。猪对ZEA 最敏感,主要影响其生殖系统,临床症状表现为,青年母猪阴唇红肿,进而导致阴道和直肠外翻。一般在生产上可通过采食量下降、体重减轻以及阴唇红肿等临床症状来定性检测日粮中是否存在ZEA。青年公猪采食ZEA后出现“雌性化”症状,如乳房增大、睾丸萎缩等。ZEA导致成年母绵羊排卵下降、发情周期延长,但对受胎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不大。
3.3 单端孢霉毒素(Trichothecenes)
单端孢霉毒素中最重要的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又称呕吐毒素,DON)和T-2毒素。镰刀菌属各产毒菌株都能在农作物及农产品中产生单端孢霉毒素。DON 可显著影响猪的采食量,日粮中DON含量在1mg/kg 以上时,导致猪采食量、体增重下降且出现呕吐现象,随着日粮中DON 含量的增加,采食量逐步下降。研究指出,反刍动物对DON有较强的耐受力。研究发现,给牛饲喂含有0.64mg/kg T-2毒素日粮,20d后引起牛死亡,具有血粪、肠炎及皱胃、瘤胃溃疡等临床表现症状。T-2可导致猪子宫和卵巢病变,引起不育症。张晓丽等(2005)指出,在鸡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T-2毒素,可引起产蛋量急剧下降、蛋壳变薄、羽毛生长异常和生长减慢。
3.4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赭曲霉毒素由赭曲霉及鲜绿青霉产生,按化学结构分为A、B、C 3种,其中赭曲霉毒素A(OA)毒性最大,主要靶器官是肾脏,但大剂量时也能使肝脏受到损害。大量研究表明,赭曲霉毒素可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肾小管上皮损伤和肠道淋巴腺体坏死,损伤禽类法氏囊和肠道淋巴组织,降低抗体产量,影响体液免疫,引起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项兰英等(2003)研究发现,在猪、禽饲料中含有2或接近2μg/kg的赭曲霉毒素就会引起毒副作用。饲料中赭曲霉毒素超过800μg/kg可导致牛的产奶量下降和肝坏死。
3.5 烟曲霉毒素(Fumonis in)
烟曲霉毒素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其中FB1、FB2 和FB3是主要毒素,另外3种毒素产生的量较少。低剂量的FB1引起猪进行性的肝坏死,高剂量导致肝中毒并发急性肺水肿。
4 霉菌毒素限量的相关规定
霉菌毒素不仅仅只存在于饲料中,实际上,饲料中的许多霉菌毒素还能转移到动物的肉、蛋和奶产品中去。美国联邦政府有关法律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能超过20μg/kg,人类消费的牛奶中M1的含量不能超过0.5μg/kg,其他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超过300μg/kg。而DON在猪、犊牛和奶牛中是1mg/kg,在4月龄以上的肉牛是5mg/kg。欧盟于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EC No.1525/98法规规定,直接提供给人类食用的食物及组成食品的组分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2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总量不得超过4μg/kg。DON在蛋鸡和种鸡中的最高限量是1 000μg/kg,肉鸡中是1 500μg/kg,猪是500μg/kg,肉牛是1 000μg/kg。日本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10μg/kg。
我国GB 2761-81《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中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μg/kg,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μg/kg,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μg/kg,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μg/kg,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GB 9676-88《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超过0.5μg/kg。
5 去除霉菌毒素的方法
对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和饲料原料通常用以下方法处理:(1)物理脱毒法;(2)化学脱毒法;(3)中草药霉菌抑制剂;(4)营养解毒法;(5)添加防霉剂;(6)吸附法等。目前用于霉菌毒素吸附的物质主要有活性炭、铝硅酸盐类和有机物类(如酵母细胞壁等)。
5.1 活性碳
Bonna 等在水貂的饲料中分别加入0、34和102μg/kg黄曲霉毒素B1,同时加入1.0%的活性碳,喂养77d,结果显示在102μg/kg组中,活性碳的加入使水貂的病死率降低了50%,同时活性碳减轻了肝脏损伤的程度。但Piva 对断奶仔猪的研究发现,1%的活性碳不能有效阻止饲料中30mg/kg的黄曲霉毒素B1。事实上活性碳的选择性吸附能力较差,在吸附毒素的同时也会吸附营养物质,常被饲料中的某些营养成分饱和后而失去了对毒素的吸附能力。
5.2 铝硅酸盐类
铝硅酸盐(Aluminosilicate ,简称AS)指任何含有Al2O3和SiO2的物质,许多黏土和沸石就属于铝硅酸盐,如沸石、高岭土、蒙脱石等。关于铝硅酸盐对抗霉菌毒素毒性的机理,一般认为是由于铝硅酸盐吸附了霉菌毒素并形成了稳定复合物,阻止了霉菌毒素在动物消化道中的吸收,因而减少了进入动物机体内的毒素量,使其毒性减轻或消除。国外大量报道表明,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畜禽饲料中添加0.5%~2%的水合铝硅酸钠钙,可显著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Harvey,1989;Schcideler,1993)。
5.3 酵母或酵母的细胞壁成分
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聚糖、甘露聚糖、几丁质和蛋白质。酵母细胞壁上的多糖、蛋白质和脂类产生的特殊结构,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对霉菌毒素产生吸附力。β-葡聚糖的主要机能是增强水产动物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许第新等将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作为免疫刺激剂注射到克氏原螯虾体内后,通过定时测定供试虾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探讨了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克氏原螯虾的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经注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刺激后,肝胰腺中的ACP和ALP活性明显增加,在注射后72h,ACP活性由对照组的2.79U/100mL提高到9.12U/100mL,ALP活性由3.42U/100mL提高到13.3U/100mL,而在血清和肌肉中ACP和ALP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虾相比,试验组虾的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POD活性均没有明显变化。火村英等研究了酵母多糖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注射和投饵2种方式,即每日以体重的0.5%、1%、1.5%、2%作为多糖的摄入量加入饲料中投喂或以5mg/g体重、10mg/g体重、15mg/g体重、20mg/g体重的剂量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分别在试验后的10d、20d和30d取鱼作相应的测定。结果表明,应用投饵饲喂和注射两种不同的酵母多糖射入方式,均可促进受试鱼类血液NBT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上升,所不同的是注射的方式见效快,但持续性和稳定性效果较投饵的方式要差一些。酵母多糖可明显提高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陈昌福等将不同剂量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 拌在饲料中投喂经过接种灭活柱状嗜纤维菌菌苗的异育银鲫, 通过测定受免异育银鲫的凝集抗体效价和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 探讨了口服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 对受免异育银鲫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定量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 对受免异育银鲫的免疫应答具有较强的调节效应,与对照组相比, 不仅试验组中鱼的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有所提高, 而且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百分比(PP) 和吞噬指数(PI) 活性明显上升。
酵母甘露低聚糖(mannanoligosaccharide,MOS)是酵母细胞壁外包被着的一层胶状的糖蛋白,从酵母培养物细胞壁中提取的一类新型抗原活性物质。MOS在防止动物霉菌毒素中毒方面,以其添加量少、作用显著和结合的霉菌毒素范围广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的大量研究表明,甘露低聚糖可以和许多霉菌毒素结合,消除霉菌对机体的影响。Raju等模拟肉鸡消化道体外试验表明,甘露低聚糖对AFB1、F-2毒素、赭曲霉毒素的结合率分别为82.5%、51.6%和26.4%,其中对黄曲霉毒素的结合率取决于pH值、霉素的浓度及所用甘露低聚糖的剂量。之前的研究表明,结合力在pH6.8时比pH4.5时强。甘露低聚糖的添加量在500~1 000mg/kg饲料范围内结合力呈上升趋势。对于甘露低聚糖的吸附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Trenholm等的体外试验表明,在pH=4.0条件下,MOS可结合80%的玉米赤霉烯酮,MOS对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的结台率分别达95%、77%、59%和12%。肉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之一是肝脏中胆固醇和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肉鸡饲粮中添加MOS,可显著降低其肝脏中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这说明MOS对黄曲霉毒素具有脱毒作用。Devegowda等在模拟肉鸡消化道pH条件下(pH=4.5和6.8)测定添加599mg/kg和1 000mg/kg的MOS对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250mg/kg 和500mg/kg)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在pH=4.5时,两个水平的MOS对AFB 的结合率相似(80%);在pH=6.8时,MOS对AFB1结合率大于80%,且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Rsju等通过模拟肉鸡消化道理化环境条件,将含MOS和黄曲霉毒素(AF)的饲料在pH=6.5、37℃条件下,温育3h,发现MOS对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的结合率分别为82.5%、51.6% 和26.4%。Mahesh等的体外试验表明,高剂量添加MOS与硅铝酸钙钠盐(HSCAS)对家禽饲料中AF的结合力相当(大于80%);在低剂量添加时,MOS比HSCAS的结合力强。Mzali等在种蛋鸡产蛋高峰期日粮中添加0.1%和0.2%的MOS和4水平的黄曲霉毒素(1mg/kg、50mg/kg、100mg/kg和200mg/kg),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MOS可明显提高产蛋率和抗体效价,但对孵化率影响不大。sala的体外试验研究表明,MOS对黄曲霉毒素(B1+B2+Gl+G2)、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等霉菌毒素的结合能力很强,分别为85%、67%和67%;对T-2毒素的结合率为33%;对赭曲霉素、呕吐毒素、桔青霉素(citrlnin)和蛇形霉素的结合率在12%~18%之间;但对雪腐镰孢菌烯酮和镰孢菌酮-X的结合率仅为8%。
Karaman等(2005)评估了酵母葡配甘露聚糖对肉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解毒效果,将240只1日龄公肉鸡分成6个日粮处理组,即对照组,黄曲霉毒素(AF)处理组,酵母葡配甘露聚糖(YG;0.5g/kg)处理组,AF加YG(0.5g/kg)处理组,YG处理组(1g/kg),和AF加YG(1g/kg)处理组。肉鸡3周龄时结束饲喂试验,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10只肉鸡,屠宰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处理造成肝脏实质细胞和肾脏管状上皮细胞中度至重度的水肿/脂肪性退化,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的小囊损失;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日粮中添加0.5和1g/kg的酵母葡配甘露聚糖分别轻度地和中度地减轻了病理变化的严重性;与黄曲霉毒素处理组相比,1g/kg酵母葡配甘露聚糖处理组受影响的器官的数量也有下降;结果表明酵母葡配甘露聚糖有效降低了黄曲霉毒素对病理变化的不利影响,而且高浓度的酵母葡配甘露聚糖(1g/kg)比低浓度(0.5g/kg)更有效,并且其本身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据FAO估计,世界有25%的谷物都感染了霉菌,同时由于霉菌毒素可以渗透至动物产品,如乳产品及母体胎盘,所以动物饲料的霉菌污染就更加可怕,因此研究和开发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是一件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工作。由于硅铝酸盐类吸附剂仅能吸附一种特定的霉菌毒素(最长见的是黄曲霉毒素),且添加量较大,因此这样的产品对于分子量和极性变化多样的霉菌毒素是没有效果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通过动物体内、体外试验,明确酵母细胞壁多糖对霉菌毒素的吸附量及吸附条件;通过模拟动物消化道各段酸、碱环境及物质组成,研究酵母细胞壁多糖-霉菌毒素复合物的稳定性等,借以指导其在饲料生产中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