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7-31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临床表现为慢性下痢,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病原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胞,也无荚膜,不分解乳糖,不凝固牛乳,不产生靛基质,不液化明胶。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及兼性厌氧,培养适温37CC,pH值7.4一7.60 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熏腌肉品处理对沙门氏菌的作用相当微弱。本属菌于60℃经1小时,70℃经 20分钟,75℃经5分钟死亡。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特点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对人、各种家畜和家禽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畜禽均可感染,但幼年畜禽较成年者易感。

  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畜。病畜与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有人认为鼠类可传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本病在畜群内发生后,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动物还可表现为流行性。饲养管理较好而又无不良因素

  刺激的猪群,甚少发病,即使发病,也多呈散发性;反之,则疾病常可呈地方流行性。

  下列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

  临床症状潜伏期由两天至数周不等,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型。

  (1)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41-42cC),精神不振,食欲废绝,表现不安。后期下痢,呼吸困难,耳根、后躯及腹下部皮肤发紫。病程多数为2一4天。发病率低,病死率很高。

  (2)慢性型(结肠炎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与肠型猪瘟相似,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常堆叠一起,先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黄绿色,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絮片,有恶臭。有时排几天干粪后又下痢,可以反复多次,以致逐渐失水消瘦。有些病猪可发生脓性结膜炎,中、后期皮肤出现湿疹,以干涸的痴状物覆盖,揭开见浅表溃疡。有些病猪发生咳嗽。病程2一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率 25%-50%。恢复猪生长发育不良,可带菌排菌数个月。

  病理变化

  (1)急性病例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耳、后身躯及腹下部皮肤有紫斑,脾肿大,呈暗紫红色。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咽及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淋巴小结肿大。浆膜面和胃肠粘膜出血,有时在肝内出现小坏死灶。

  (2)慢性病例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以后发生坏死,形成溃疡,溃疡周边隆起、中央稍凹陷,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A皮样物质,以后许多小病灶逐渐扩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坏死粘膜与纤维蛋白混合形成干酪样物质。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

  监测与诊断猪副伤寒作为原发性疾病,仅发生于6月龄以下,主要是断乳前后的仔猪。一般呈散发性,饲养管理不良,抵抗力降低时才出现地方流行性。特殊情况下,如长途运输后形成暴发。临诊上除少数急性败11性经过外,多数为亚急性和慢性。主要特征为坏死性肠炎,与亚急性(或称肠型)猪瘟相似,应注意区别,可参考猪瘟一节。急性病例诊断较困难,需采取内脏进行细菌学检查才能确诊。同时要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相区别。

  控制措施

  防疫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在常发本病地区应定期预防接种。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生后1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反应较大。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吃到足够菌苗,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

  发病后,要将病群隔离治疗,被污染的猪舍应彻底消毒,耐过猪多数带菌,应继续隔离肥育,予以淘汰。病死的猪不准食用,防止食物中毒。假定健康猪可饲喂土霉素等饲料添加剂,一可防病,二可促进猪的生长发育。

  治疗要在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隔离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疗效,同时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

  (1)抗生素疗法: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是土霉素和新霉素。剂量为氯霉素、土霉素每天50-100毫克/千克体重,新霉素每天5-巧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口服。连用3一5天后,剂量减半,连续用药4一7天。

  (2)磺胺类疗法:磺胺甲基异恶哇(SMZ)或磺胺啼陡(SD)20一40毫克/千克体重,加甲氧带氨嚓吮(TMP)2-4毫克/千克体重,混合后分2次口服,连用1周,或

  用复方新诺明(SMZ-TMP)70毫克/千克体重,首次加倍,连用3一7天。

  (3)吠喃类疗法:吠喃哇酮每天20-4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口服,连用3一5天后,剂量减半,连续服3-5天。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