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仔猪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的阶段,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要提高仔猪断奶窝重,应采取综合措施。
1提高初生重,增强抵抗力
仔猪的初生重与成活率密切相关。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使其产出健康的仔猪,是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重要环节。
2引入优良繁育体系,科学配种
作为商品猪场引入优良品种和体格大的种母猪繁殖可提高仔猪初生重,在选配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异质交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防止体形较小的公母猪相互交配产出较多弱仔,使其抵抗力、免疫力低下,增大死亡率。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初生重
(1)妊娠前期(一般指配种后至怀孕80d):该阶段的目标是保证母猪营养全面,防止母猪流产,促进胎儿整齐发育。配种前7-10d适当加料刺激,可增加母猪排卵数而提高产仔数,特别是对较瘦的母猪,“催情补饲”效果较好。而在妊娠早期,需要适当限制饲喂,否则将导致母体太肥,致使早期流产,产仔数减少,同时也将造成后期分娩时难产以及产后母猪的采食量减少,导致泌乳量减少,从而影响仔猪发育。
(2)妊娠后期(怀孕80-114d):该期的目标是保证母猪充足营养,使产出的仔猪整齐一致,避免产弱仔。仔猪初生体重60%-70%来自于后期(临产前30-40d)的快速增长。因此,母猪妊娠后期营养的摄入量将直接影响胎儿的大小。在母猪饲粮中应适当提高能量水平,在分娩前1个月,每天补喂200-250g的动物脂肪或油脂性饲料(日粮的5%-8%),可提高初乳与常乳的乳脂率,增加胎儿体内的能量贮存,有利于仔猪成活。
4养好产后猪,确保泌乳力
产后母猪可通过人为控制采食量,使其提供相应泌乳量来满足仔猪的需要。刚分娩母猪的采食量较少,2d后逐渐增加,一般产后2-3周才会达到最高采食量。而母猪越早达到最高采食量,泌乳期的采食量就越高,泌乳量也就越多,仔猪生长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在喂食过程中应注意人为促使其饮水、进食,每日可饲喂2-3次,直到泌乳第7天母猪体况恢复后让其自由采食。
5仔猪重管理,提高生长力
5.1科学接产
在接产前应用热毛巾将母猪乳房、外阴部、臀部洗净,然后用消毒药水清洗,同时及时进行卫生处理,保证铺位没有污物。
5.2饲喂初乳及固定奶头
超前免疫,最好使仔猪在生后1h内吃到初乳,同时仔猪吮乳的刺激有利于母猪子宫收缩,加快分娩过程。但最初的几滴乳汁应弃掉,该部分乳汁因存储时间相对较长,易受细菌污染,小猪进食后最易引起拉稀。前3d的仔猪饲养在保温箱内,间隔1.5-2h进行饲喂。人工为个别仔猪固定奶头,通常采用“抓两头,顾中间”的办法,即把体质较弱的仔猪放在前边的乳头,体质较强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其他仔猪让其自己固定。
5.3防寒保暖,减少应激
新生仔猪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9-34℃,随仔猪日龄增长,对温度的要求会降低。1-3日龄为30-34℃,4-7日龄为28-30℃,以后每周下降2℃,直至20℃左右。
5.4早期断奶
实施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年产仔数,降低仔猪的生产成本,提高分娩舍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地控制疾病。早期断奶一般指21日龄或28日断奶。
5.5过好断奶关,提早开饲,科学补料
精心管理断奶后第1周的仔猪,让其处在干燥、温暖、洁净的环境中,尽量减少应激。仔猪应在7日龄开始训练补料,少喂勤添,2周后仔猪即能采食饲料。
6加强卫生防疫
6.1产前母猪的免疫
一般可在产前5周和产前2周给母猪选择性接种大肠杆菌苗、支原体、传染性胃肠炎、巴氏杆菌、猪丹毒、猪链球菌、轮状病毒等疫苗。产前7-10d驱虫。拉稀严重的猪场可在临产前2周将产房内病死仔猪的肠胃或仔猪的粪便收集起来投喂给妊娠母猪(临产前1周禁用)。这样能使母猪产生本场易感病的抗体,对仔猪产生较强的保护作用。
6.2仔猪免疫(推荐免疫程序)
第1天注射梭状芽孢杆菌类毒素;1-3d补铁(含硒最好);3-7d接种传染性胃肠炎疫苗;14-20d补铁;3-4周接种繁殖-呼吸综合征、支原体、猪霍乱沙门氏菌疫苗。
6.3仔猪腹泻病
主要发生在以下3个年龄群:产后1-3日龄的仔猪,7-14日龄的仔猪以及刚断奶的仔猪。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细菌性)、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性)和一些球虫等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