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草比奶贵
胡东良在回顾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的历程时说,自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奶牛养殖企业从改良牛奶品质和增加牛奶产量的迫切需求出发,开始从国外进口苜蓿,2009年苜蓿的年进口量仅为5万吨,到了2011年这个数量突然猛增到30万吨。进口苜蓿到岸价约3000元/吨,而国内每吨牛奶的收购价约为2700元,真是草比奶贵!
苜蓿又有“软黄金”之称,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从今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在奶牛主产省和苜蓿主产省,重点抓好优质苜蓿高产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加大苜蓿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提高苜蓿收割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大苜蓿种子补贴支持力度,支持苜蓿良种发展,把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建设作为振兴奶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
苜蓿生产亟需规模化
提高苜蓿单产量,要求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第一年完全是投入,第二年收益较少,第三年才能扭亏为盈。中小企业贷款的压力很大!北京市绿田园生态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海明对记者说。
该公司从上世纪90年末开始经营苜蓿的种植、加工、销售、出口业务,2010年国家草原改良计划出台以后,他们开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锡林郭勒盟等地考察当地草原的土质、气候、水源等基本条件,并最终于2011年底在阿鲁科尔沁旗建立了占地5万多亩的苜蓿种植基地,实际种植了3000亩,今年计划再增加2万亩的种植面积。
他说,国内规模化的苜蓿种植企业不多,影响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缺乏适宜苜蓿耕种的连片土地、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国家种植补贴政策的导向等。
他说,过去种植苜蓿是基于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需要,现在种植苜蓿是振兴奶业、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需要,国家应加大苜蓿种植企业在土地产权流转、补贴措施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打造优质苜蓿高产示范基地
“由于苜蓿种植需要大面积的连片土地,我们将采取措施引导农民与公司合作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农民在得到土地租赁费的同时还可以选择留在本地工作,或者外出打工,使苜蓿种植产业成为一项‘富农产业’。”山东省滨州市畜牧局副局长田茂俊说。
滨州地区种植苜蓿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苜蓿曾是滨州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目前滨州正在大力发展苜蓿种植和现代畜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畜牧品种资源、饲草饲料资源和土地资源,滨州正在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绿色畜牧业生产基地。
田茂俊说:“没有好的草料资源,要想获得好的牛奶是不可能的,苜蓿是高蛋白牧草,它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和铁质、钙质等。它能培肥地力、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物,我们按照国家提出的百万亩苜蓿种植计划,今年保住3万亩,两年内将新增5万亩苜蓿耕地,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发展苜蓿种植。”
“为了响应国家在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开展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建设,推进苜蓿产业带建设’的规划,我们将致力于把滨州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优质苜蓿示范高产基地。我们已把‘发展合作经济、搞活土地流转’作为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举措。”田茂俊说。
据了解,这几年由于政策得力、市场需求旺盛等原因,苜蓿生产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势头,滨州当地有几家经营牧草的企业,已经实现了从播种、收割到晒制、打孔的全过程机械化,苜蓿最高亩产量已达2吨/亩。
百万优质苜蓿种植计划
“我们现有奶牛42万多头,排在全国前十位,为了提高牛奶品质和产量,我们一直在选择适合东北高寒地区生长的苜蓿品种。但是,由于国内缺乏专业化的苜蓿育种企业,造成了优质种源的短缺。”黑龙江省农垦局副局长王祺宝对记者说。
胡东良认为,造成苜蓿“有种无量”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苜蓿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低,难以形成稳定的商品和种子交易渠道。
去年7月,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牧草与青贮饲料研究推广中心曾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优质高产苜蓿产业的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胡东良主任透露,该中心正在酝酿“百万亩优质苜蓿种植技术支持计划”,这个技术的核心内容有三大部分:一是推广优质苜蓿良种,从国外引进、培育适合中国不同苜蓿种植区的适宜种子。二是加强对苜蓿播种、管理、收割等全部环节的技术培训。三是联合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苜蓿产区的生产企业开展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种植模式研究。
他强调,尽快实现苜蓿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加工,是保证苜蓿高产,支持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必经之路。中心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苜蓿种植、加工、生产技术的推广,针对各地苜蓿产区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开展苜蓿高产种植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