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浅谈农村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11-16
     在农村的动物养殖中,主要是散养为主,动物防疫工作,普遍存在免疫密度不高,免疫质量低。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基础免疫做牢做扎实,建立阻断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免疫保护屏障,是动物监督机构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农村散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散养动物免疫工作的特点

    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动物防疫条件差。动物防疫人员在实施动物免疫时存在着工作量大、面广,饲养户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防疫观念淡薄,免疫密度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等情况。

     1.2 防疫观念普遍淡薄

    在农村,畜禽养殖仅仅是副业,发生疫病对养殖者个体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养殖者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等技术措施难以实施,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和宰杀食用病死畜禽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

    1.3对动物防疫法认识不足

    普遍认识防疫不防疫是自己的事情,打不打防疫针与他人无关,对基础防疫员有抵触的情绪,认为为了收取防疫费而打防疫针,大多一旦动物发病就卖掉,因而市场上时不时出现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产品。

    1.4动物防疫的机构管理不健全

    一是动物疫病防控尚未完全纳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范畴,基层政府对基础免疫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对免疫管理不积极;二是兽医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村级动物防疫组织形同虚设,行政技术措施不落实;三是动物防疫法制不健全、不配套,国家制定的防疫政策、技术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四是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力度不足。

    1.5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

    (1)工作经费不足。政府对基础动物防疫的投入十分有限,有的几乎没有投入,防疫手段依然停留在七八十年代,防疫设备(冷链设备)运行维护更新费、村级防疫人员补助费等公共财政没有给予应有的提高。 (2)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村级防疫人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因而一旦思想波动,就容易造成防疫人员的流失,致使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不稳定,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3)免疫效价低,不全面。使用无效苗的现象屡有发生,因而免疫效价低,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免疫后发生疫病的事件时有发生。只重视春防和秋防,对于补防和“三不打”的动物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补防。

     2采取的措施

    2.1 完善法制建设

    《动物防疫法法律法》实施这么多年,自今没有实施细则出台,笔者认为对于一线的基层防疫员来说,可操作性不强,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应更加细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

    (1)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 一级对一级负责,奖惩分明,利益与责任挂钩。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到乡、乡到村(场片),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2)坚持一年2次的抗体检测。对防疫工作中主要指标免疫密度、免疫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免疫密度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达不到规定密度和有效保护率的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责令自费进行补免。

     2.3加大对农村防疫机构的投入力度

    (1)提高和完善基础动物防疫员的防疫手段和设备,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心,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2)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档案,利于补免工作的开展,利于动物疫情的及早发现,利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3)有针对行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4)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改变传统养殖陋习,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家禽实行笼养。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作者:张晔 文章来源:《山东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