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肉鸡育雏期的“三控”与“三度”管理要点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0-28  
     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雏鸡的成活率和未来的生产性能。因此,要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在生产中除了要做好提前给温和雏鸡开食期的的管理之外,还需做好“三控”和“三度”工作。 1三控 是指控制好鸡舍通风、光照和疾病的发生。在重视保温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育雏舍的通风换气。雏鸡虽小但代谢旺盛,雏鸡群在高湿、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育雏舍内由于呼吸、粪便及潮湿散发出大量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空气受到污染。如果污染的空气得不到及时排出,这些有害气体就会不断地增加,当有害气体浓度大、长时间滞留在舍内时,轻则影响雏鸡的增重,降低雏鸡的饲料转化率,重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而造成死亡。对鸡舍通风的目的在于排除鸡舍内有害气体和更换新鲜的空气,并使舍内相对湿度不致逐渐增高。因此,雏鸡舍应定时进行通风换气。正确的做法是:育雏期每天上午12点钟左右,将向阳面的窗户适当打开,让空气对流,窗叶成半开状态,防止冷风直吹雏鸡,开窗时间一般为0.5-1小时。为防止舍温降低,通风前可预先提高舍温1-2oC,通风完毕再降到原来的舍温。 控制光照的目的在于促进雏鸡采食饮水,增加运动,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为了促进雏鸡的采食和生长,一般前三天采用全天24小时光照,4-7天20小时光照,每15平方米的育雏舍用1个13瓦节能灯泡悬挂于离网架1.5米高的位置即可,夜间可不定时地停止光照1-4小时,以锻炼雏鸡对黑暗的适应能力,避免因发生停电而造成鸡群应激,影响雏鸡睡眠。 控制疫病发生是育好雏鸡的重要保证。幼雏个体小,抗病力差,一旦发生疫病,则传染快,死亡率高,损失大。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的消毒。育雏前期一般根据技术部提供的种蛋19胚龄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按说明和兽医处方给药。总之,要制定严格的防疫措施,每天饲喂后将食具冲洗干净,并用消毒剂消毒;注意搞好育雏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卫生;湿报纸要勤换勤晒,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饲料、药物要严格按标准饲喂,严禁喂给发霉变质的饲料,严防饲料中毒;若有病死雏鸡,应及时找兽医解剖,诊断,防治,做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病死鸡深埋或焚烧,严格消毒,彻底消灭传染源。 2三度 是指把握好温度、湿度和密度。首先,适宜的温度是养好雏鸡的关键,一般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是:1-3日龄为33-35oC,4-7日龄为30-32oC,7日龄后每周降2-3oC,直到降至22oC为止。在实际生产中,温度是否合适,尽量少用用温度计测量,最好观看雏鸡的活动表现。温度过高时,雏鸡散开,张口喘气,食欲减少,饮水量增加。温度过低时,雏鸡睡眠不安,发出“叽叽”叫声,常常拥挤在一起,甚至扎堆,时间稍长则造成大批雏鸡压死现象。温度适当时,则雏鸡呈满天星形式散开,呈舒适活泼状态、饮食正常、精神良好。实践证明,保持适当的育雏温度,对控制雏鸡白痢病、促进卵黄囊的吸收利用、提高育雏成活率都有明显的效果。其次,雏鸡舍内要保持适宜的湿度。育雏舍的湿度要通过干湿度计来指示,比较理想的湿度为:第一周龄相对湿度为65%-70%,如果湿度过高时,有害气体增加,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寄生虫卵的发育,诱发球虫病、曲霉菌病等,使雏鸡易患各种疾病。如果湿度过低,鸡舍内干燥,灰尘、羽屑飞扬,鸡体内水分散失,雏鸡绒毛发脆,脚趾干瘪,食欲不振,雏鸡易受寒气侵袭,患呼吸道疾病和羽毛发育不良。正确的办法是在舍内四周墙壁和走道上喷洒少量水,或在火炉上面放上水盆蒸发水分,以达到调节湿度的目的。此外,还要注意雏鸡群的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湿度、卫生以及恶癖的发生都有着直接关系。雏鸡饲养密度过大时,育雏舍内空气污浊,氨气的气味大,湿度高,卫生环境差,吃食拥挤,抢水抢料,饥饱不均,残次雏鸡增多,恶癖严重,极容易发病。雏鸡饲养密度小时,虽然对雏鸡生长发育有利,但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力的合理使用,而导致饲养成本提高。因此,在雏鸡群饲养密度不合适时应及时调整。一般情况下是第一周时28只/平方米。 肉鸡育雏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如果没有管理的成功,注定养殖结果的失败,有些养殖专业户只知道用药,却不知道管理要点,药物是代替不了饲养管理的。只有认真细致地做好饲养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雏鸡的育雏成活率,从而保证出栏成活率,增加养殖收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