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成期蛋鸡的饲养
拥有足够数量高质量的育成鸡对维持长期的鸡蛋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在生长期间的营养调控还是容易做到的。因为在育成期,母鸡生长对营养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如果出现了体重偏差的母鸡,可以在产蛋期进行调整,所以,育成鸡的营养维持可看作是一个对产蛋期的前期投资。
在育成阶段,体重及其均匀度是调节营养水平和确保育成鸡正常生长的1个检测工具。因此,对小母鸡体重应该连续称量以监测育成鸡生长。称职的育成鸡养殖者应从母鸡2周龄开始称重,此后每周都进行称重。这种频繁的体重测定是为了能够解决在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帮助生产者决定什么时候更换生长期饲料。
育成期阶段日粮更换是建立在体重的基础上而非日龄基础上。比方说,日粮更换的日期定在3周龄,但是3周龄时小母鸡的体重没有达到阶段预期体重,这时就需要继续使用该日粮1-2周,直到体重达到阶段预期标准。相反,如果小母鸡体重超过预期标准,就得立刻更换日粮。
如果到达规定日期小母鸡体重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对日粮配方和小母鸡的营养标准进行对比,如果没有明显的差异能够解释这个降低的生长效率问题(前提是在管理和健康状况上也没有显著问题),那么通过增加日粮能量浓度便能够提高体增重。天气较热时,当饲料采食量低时,可以通过增加日粮的营养浓度(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维生素)来提高生长效率。
2产蛋期蛋鸡的饲养
2.1产蛋期采食量决定日粮组成
鸡群采食是个关键问题。母鸡营养需要量是建立在经典的模型基础上,即每天每只鸡供应一定数量的营养素,是以mg/d或g/d为单位。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母鸡每天采食多少日粮,目的是为了计算日粮中每种营养素的含量。
比如,通过观察1只鸡每天采食110g饲料,营养标准规定日钙摄入量应为4.4g,所以,日粮的钙浓度应该为4.0%,即(4.4g钙需要量×100)/110g日采食量=4.0%钙。
如果因为天气炎热或是其它原因日采食量降低,而母鸡仍然采用上述日粮,每日摄入的钙就是4.2g(例如日粮摄入量为105g,则每日摄入钙为105g×4.0%,即4.2g)。同理,其它营养和能量的摄入量都会减少。由此会引发蛋形、蛋重和蛋产量方面的问题,除非在采食量下降的时候,提高日粮营养浓度,以提供标准要求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2.2产蛋期蛋鸡的日粮更换
开产料(即料1)必须满足蛋鸡生长需要和产蛋的营养需求,还要保证蛋鸡的长时间生产需要。在这个阶段,母鸡的采食量相对较低,如果母鸡从日粮中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母鸡将会消耗体能储备来满足产蛋需求。当母鸡体能储备消耗完全,就会停止产蛋。因此,料1营养浓度应该相当高,经常会提高油脂、可消化氨基酸、钙和可利用磷的含量。由于料1的营养浓度高,相对来说,每吨的价格较基础料高,然而开产料只会使用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且开产阶段母鸡采食量也不是很大。所以,计算一下经济效益就会发现,饲喂开产料的实际成本是比较低的。重要的是开产料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以保证产蛋高峰期的正常产蛋,避免消耗母鸡自身体能储备而使产蛋迅速终止,获得1个很好的产蛋比率。
料1是从母鸡开始产蛋就开始饲喂,但是这个阶段相当短。它是按照相对比较低的采食量进行配制的,也考虑了成本和可操作性。料1一直饲喂到采食量每只每天增加5-10g,基本上是在26-27周龄。经常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料1一直饲喂到45-50周龄时,母鸡采食量也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当鸡的采食量每只每天增加5-10g后,料1就应该重新配制以适应采食量的增加(重新配置的料称为料2)。在采食量增加的情况下,料2配方中的能量、每日营养素摄入量比料1低(能量降低0.10MJ/kg或是25kcal/kg)。这意味着料2的营养浓度低,而价格也更便宜。如果想控制蛋重的话,在这个阶段要减少蛋鸡的氨基酸和脂肪的添加量。
在蛋鸡采食量第2次每只每天增加5-10g时,大概是在36-37周龄的时候,就需要配制比料2营养浓度更低的饲料,即料3。过了这个阶段,母鸡采食量基本不会再有变化。所以,之后的日粮变化(料4)主要是为了控制蛋重(减少氨基酸和脂肪的添加)和蛋形(添加钙和减少磷)。总体来说,更换日粮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因为采食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母鸡摄入营养过剩或是缺乏的问题。
3日粮结构变化需循序渐进
为了避免日粮结构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或是采食量的突然减少对母鸡造成应激,不同日粮间能量含量应该循序渐进地改变,每周不能超过0.10MJ/kg或是25kcal/kg。同样,营养成分每周改变也不能超过5%(比如赖氨酸从0.90%变到0.86%),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大幅度改变能量或是营养成分含量的话需要几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