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生的原因
1.1育雏期(0-6周)
雏鸡阶段由于肠道功能不健全,肠道内的菌群不完善,机体抗病能力差,有利于肠道有害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引起一些肠道疾病,常说的雏鸡白痢,出现常见的“糊肛”现象。
1.2育成期(7-20周)
育成期的前期和后期,有两次换料的过程,雏鸡料换成鸡料,成鸡料换产蛋鸡料,这两个换料期鸡的营养需求不一样,适口性不同,饲料的改变破坏了之前的肠道菌群的平衡,再加上注射疫苗、转群的应激,使机体代谢紊乱,肠道正常的吸收功能受到影响,体内肠道正常菌群环境发生改变,给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了条件,引起肠道疾病的发生。
1.3产蛋期(21-72周)
肠道问题较多,有生理性腹泻、非病原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
1.3.1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是产蛋鸡都会有的一个时期,产蛋是卵巢、输卵管活动的产物,它与机体的营养状况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8周龄以后随着内分泌系统的活跃,分泌激素增多,促进卵泡快速发育,在激素的作用下完成了产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肠道腹泻。
1.3.2非病原性腹泻
非病原性腹泻是由换料的过程一些原料发生改变的应激以及天气的变化引起的。为了满足产蛋的需要石粉用量不合理,饲料配比不当,比如麸皮过多,纤维含量过高,都能引起腹泻,气候变化的影响,夏天气候炎热,饮水量增多,也可引起腹泻。
1.3.3病原性腹泻
病原性腹泻包括霉菌毒素导致的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及细菌与病毒混合性或并发性腹泻、寄生虫引发的腹泻。
(1)霉菌毒素腹泻主要是由于饲料霉变或腐败,使得霉菌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破坏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产蛋率下降,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增加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
(2)细菌性、病毒性及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很多,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与新城疫、温和型流感、传染性发氏囊等混合感染的病例较多。现阶段养殖环境使得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并发感染及继发感染愈来越多。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由此引发的疾病也有增长的趋势,导致肠道环境被破坏,饲料利用率降低,增加了饲养成本。
(3)寄生虫寄生的部位不同,引起的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寄生虫有球虫,寄生在鸡的肠道上皮上,感染的肠壁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一个入侵的机会;白细胞虫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个脏器,完成本身的繁殖,引起内脏出血,肠道失血,导致肠道炎症;毛滴虫病是寄生在上消化道的一种原虫病,口腔内有伪膜,肝脏表面有凹陷的车轮状坏死灶,盲肠内有腊肠样栓塞物,本病因环境条件差易诱发。绦虫以机械刺激、阻塞肠腔、代谢产物的毒素作用,夺取大量营养物为基础,导致肠炎。
蛔虫病的发生与饲养条件密切相关,饲料中含有动物蛋白多。营养全面时,可使鸡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动物蛋白不足或饲料配比过于单纯,饲料利用率不高,可增强易感性。蛔虫虫体钻入肠粘膜,破坏肠粘膜及肠绒毛,造成出血和发炎,并会导致继发细菌感染,其代谢产物对机体也有毒害作用,常使雏鸡发育迟缓,成鸡产蛋下降。
2防治对策
2.1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定期打扫鸡舍,定期消毒,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有害昆虫和鼠类的消灭工作,减少疾病的传播媒介,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2.2合理的配合饲料,合理的更换饲料
保证供给全面的营养,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使不同阶段的鸡有不同的营养配方,并且饲料原料要严格把关,防止有霉变原料混入。
给鸡换料,首先应按品种饲养的标准进行。一般给19-20周龄的鸡换喂产蛋前料,也叫过渡料,料中的钙和蛋白质的成分比青年鸡的饲料有所增加,换料时应用半月的时间逐渐完成,对肠道的影响不大。给青年鸡换料不可直接换成产蛋鸡料,也不可突然换料,饲料含钙一般在0.8%左右,粗蛋白15.5%。
2.3常见的肠道疾病
雏鸡的肠道疾病预防可用一些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或益生菌饮水或拌料对育成鸡和产蛋鸡也可以使用,调节肠道平衡,保持肠道环境稳定,增强抵抗力。适当地用氟本尼考、氧氟沙星等较敏感的抗生素类药进行治疗,同时用抗病毒中草药辅助治疗如金银花、黄芪多糖、穿心莲等。
2.4做到定期驱虫
用地克珠利100g(含0.2g)兑水400L,球虫净(成份:附子、干姜、甘草等)250ML兑水200L预防和治疗球虫,用吡喹酮、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治疗蛔虫和绦虫。
2.5保护好肠道
因肠道内有一些免疫器官,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屏障,多用些粘膜保护剂如鱼肝油。对于蛋鸡各阶段都防范肠道疾病,无论那个阶段出现肠道问题,都会影响日后的生长和产蛋的高峰维持时间,继而使机体抗病力下降,影响了生产性能,因此养殖观念坚持“养防结合,防重于治”,为创造更大的效益,搞好肠道疾病预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