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科院科学家研究发现: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中介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7-13  
    

    长期反复的胃黏膜损伤和炎症是最终导致胃癌发生的直接原因。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勇和余国宇博士在课题组张云研究员的带领下,取得胃癌分子病理研究新进展,并发现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中介”蛋白酶激活受体。

    该研究对深入解析人胃黏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胃癌发生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也为临床胃癌病理进程及预后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国是胃癌高发区,每年新发现约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0%左右。我国胃癌死亡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8倍,是当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

    张云介绍,胃黏膜主要由黏液层和上皮细胞组成,可以防止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损伤作用,也能抵御各种食物的摩擦、损伤及刺激,从而保护胃组织。微生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生活中的情绪压力和不良饮食习惯都会破坏和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癌发生的高风险。所发现的蛋白酶激活受体4(PAR4)广泛存在于胃黏膜中,但是其在胃黏膜保护和损伤修复、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是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经过研究,张勇和余国宇等发现蛋白酶激活受体可作为胃黏膜损伤修复三叶因子的细胞膜受体。即当黏膜损伤发生时,三叶因子通过作用于“中介”上皮细胞膜受体,刺激黏膜上皮细胞迁移,从而修复损伤部位。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技术发现该黏膜损伤修复的“中介”PAR4受体在胃癌病人中显著性下降,其缺失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相关;PAR4受体基因启动区超甲基化是引起该受体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提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在胃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并受到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张雯雯)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