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体型外貌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健康水平、使用年限、产奶能力及产奶持续力,这也是影响奶牛场效益的因素。因此,在重视奶牛生产性能改良提高的基础上,必须要重视奶牛体型外貌的改良,从而提高奶牛的泌乳能力和持久力,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延长奶牛使用年限,做到平衡育种,提高效益。体型外貌进行鉴定的目的是鉴定奶牛外貌有无功能性及管理上的缺陷;外貌是否符合品种标准;根据外貌估计奶牛的生产性能。
近来的研究表明,奶牛体型与产奶量在表型和遗传上均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乳用性和产奶量有较大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后房高度、后房宽度与产奶量有中等的遗传和表型相关;乳房深度、前房附着与产奶量有负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对产奶量的连续选择将引起这些体型性状的退化,导致前房附着变松弛,乳房深度加大,影响奶牛的使用寿命。一般认为,接近中间评分为最佳的性状与生产性状几乎没有遗传和表型相关。因此,在生产记录缺乏的情况下,乳用性的评分对预测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产奶牛消耗饲料较多,体躯容积就有必要适应更大的采食量,因此,产奶量和体躯容积可能有潜在的正遗传相关。
2体型外貌线性鉴定的基本需求
2.1原始资料的搜集
奶牛场的管理者不仅要深入牛舍和牛群中了解情况,更主要的是用数据和资料来掌握每头奶牛以及全群奶牛的基本情况,并用这些数据和资料来指导生产,制定选种和选配计划,提高牛群质量。
奶牛场的统计是指个体奶牛月产奶量、泌乳期产奶量、全群应产牛单产奶量、实产牛单产奶量、繁育、疾病、饲料消耗、体型外貌线形评分,并且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或制成图表、泌乳曲线等。根据这些资料的分析结果来确定牛群总体状况及制定改良目标,这是标准化奶牛场的基本要求。
记录工作主要是指原始纪录,具体的纪录包括犊牛出生编码,打耳标或耳号,建立出生卡片。系谱要求是3代内纪录清楚完整。在奶牛6、12、18月龄以及1、3、5产时分别进行测尺,并进行鉴定。准确记载每月、每胎次、305天的产奶量和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母牛配种、妊娠检查、分娩等应随时按表格填写。坚持头胎奶牛在产后(30-100天)作体型外貌线性鉴定,外貌缺陷及评分要记录清楚,以利于选群。
2.2评分项目
现代的体型鉴定即线性评定要求母牛在2-6岁进行,可以是每年1次,也可以在24-72月龄时进行。目前,荷斯坦奶牛使用的体型外貌鉴定是线性鉴定。这种方法是根据奶牛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和生物学特性给以评分,每个性状根据生物学特性独立打分,比较全面、客观、数量化,避免了主观抽象因素的影响。线性鉴定评分是1-9分,从1个性状的生物学极端向另1个性状的生物学极端来衡量。该方法按体躯容积、乳用特征、一般外貌和泌乳系统计算出体型外貌的最后总分数(以理想型的百分数表示)作为最终鉴定结果。
线性评定的性状分主要性状、状次要性状和管理性状3类。现主要评定15个主要性状包括体高、胸宽、体深、楞角性、尻角度、臀宽、后肢后视、后肢侧视、蹄角度、前房附着、前乳头位置、乳头长度、乳房深度、后乳房高度、中央韧带、后乳头位置。
15个线性评分完成以后,可以转换为功能评分,然后用这些功能评分乘以不同的权重系数,即可得4大部分的分数,相加后即可得出总评分。当母牛的体型外貌评分低于80分时,不宜作为核心母牛群,奶牛体型线性外貌鉴定的主要适用于母牛。一般在1-4个泌乳期进行评定,每个泌乳期在泌乳60-150天时,各评定1次。为了提高评定的准确性,理想的鉴定个体,应处于头胎分娩后90-150天。公牛鉴定年龄不低于18月龄,但如果发育未完全,则可推迟1年再做鉴定;一般在2-5岁,每年各评定1次。
在鉴定时,注意不要把非遗传性疾病、环境等外来因素引起的伤残和遗传缺陷混淆。对某个性状的评定,也不要联系其他性状。母牛在干奶期、产犊前后、患病以及6岁以上的母牛,不宜作为线性鉴定的对象。
2.3鉴定方法
对牛的体型外貌的鉴定主要用目测。公牛可全用目测;在某些情况下,母牛需要借助体尺测量和手的触摸以对牛体各个部位和整体进行鉴定。鉴定时,应使被鉴定的牛自然地站在宽广而平坦的场地上。首先,鉴定者站在距牛5-8米远的地方,进行一般的观察,对整个畜体环视1周,把握牛体的轮廓。然后,根据每个鉴定性状的观察部位逐个进行鉴定。最后,对奶牛作总体的印象评分。头部的大小、形状以及头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同时要观察鼻镜、眼、角、耳、额等部位的特征,母牛不得有雄性相貌。
注意头与颈,颈与肩的结合,结合处不宜有明显凹陷。躯干部要求胸部、腹部、背腰、尻部有无明显的缺陷,乳房及生殖器官发育是否匀称,母牛有无副乳头、瞎乳头、小乳头;公牛有无隐睾等。注意四肢的姿势与步样是否协调。正确的姿势是从前面看,前肢应遮住后肢,前蹄与后蹄的连线和体躯中轴平行。
从总体观察,应注意体型发育是否均匀,并要考虑牛的皮肤及被毛情况。奶牛皮肤应薄而富有弹性,被毛细、平整而具光泽。在鉴定时,还要注意不要把由非遗传性疾病、环境等外来因素引起的伤残与遗传性缺陷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