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7-08  

  摘  要: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猪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制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发病原因;防制措施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仔猪肠道传染病。根据仔猪的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及致病菌血清型的差异,可以把仔猪大肠杆菌病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目前,该类疾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深入探讨该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于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特点
    1.1 仔猪黄痢
    从出生后几小时至一周龄仔猪均可发生,多见于1~3日龄。病程短,同窝仔猪中发病率可达到90%,死亡率几乎是100%。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浆液状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绝大多数病例无呕吐现象。该病流行没有季节性,多发生于产仔时期,在猪场一次发生后一般经久不断。
    1.2 仔猪白痢
    主要发生于一月龄以内仔猪,多见于10~20日龄。发病率较高,50%左右,死亡率较低,但耐过后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以排白色具有腥臭味的粥样粪便为特征,体温变化不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突变时多发,如严寒、早春及炎热季节。
    1.3 仔猪水肿病
    主要发生于断乳后仔猪,有时数日龄或四月龄小猪也有发生,尤其以生长快、体质健康的小猪最常见。发病率不高,一般为10%~30%,但死亡率很高,在90%以上。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及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生过仔猪黄痢一般不再发病。

    2 发病原因
    2.1 病原血清型
    引起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及仔猪水肿病的病原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但是血清型有所不同。引起仔猪黄痢比较常见的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血清型为 O8、O60、O149、O147等,引起仔猪白痢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主要有O8:K88、O5:K88等,水肿病是由具有某种黏附因子并能产生外毒素的大肠杆菌引起,血清型主要有O139(最多见)、O138、O141、O45和O8。从各个地区报道的血清型来看,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的养猪场或群的优势血清型也不完全一致。具体到一个养猪场,其病原血清型相对稳定,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流行中,常限于1~2个型。使猪致病的血清型往往带有K88、K99、 987P、F41、F42、F7等。
    2.2 环境因素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以通过消化道进入猪体内。由于仔猪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发育尚不完善,不能抑制肠道中致病性大肠肝菌的增长繁殖。因此,卫生条件较差及气候变化,如猪舍潮湿阴寒、圈舍污秽、气候突变、阴雨潮湿,特别容易诱发此病发生。如果环境中或者母猪体内有大量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使仔猪食入病菌而受到感染。
    2.3 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母猪而言,饲养管理不好、饲料品质差、突然更换饲料等都可引起母猪体质下降和消化功能失常,泌乳过多或过浓、过少或过稀以及乳汁不良,从而致使仔猪消化障碍而发病。仔猪管理不当可使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的抵抗力降低,从而诱发仔猪黄白痢。
    2.4 营养因素
    仔猪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液分泌不足,胃蛋白酶缺失导致消化蛋白质的能力极低,因此仔猪断乳后如果饲喂高蛋白质饲料,或不限制喂量任由仔猪采食,或不注意饲料过渡、突然换料,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微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增殖,产生肠毒素,引起仔猪发生水肿病。其次在缺硒地区或饲喂缺硒饲料,可引起仔猪水肿病;仔猪缺铁导致贫血,也可引起仔猪白痢或水肿病。

    3 防制措施
    3.1 免疫接种
    预防仔猪黄白痢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疫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初乳使新生仔猪获得保护性抗体。疫苗的选择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如果疫苗的血清型与自己猪场的血清型一致,可达到最佳效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制备自家疫苗。现在推广和使用的疫苗有全菌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类。全菌灭活疫苗主要采用带K88、K99、987P或F41纤毛抗原的菌株,用法是产前6周和2周分别注射1次,效果极好。基因工程疫苗有国产的K88-LTB双价基因工程苗,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按说明要求这两种疫苗均是产前20~30d注射1次。实践证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方法是产前30~40d免疫1次,15~25d再免疫1次。ST、LT和纤毛抗原也可用于构建基因工程菌苗的抗原。如果接种疫苗以后保护率较低,可能是本场的细菌血清型与疫苗血清型不一致,应及时更换其他血清型的疫苗。
    3.2 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以清理母猪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产前1~2d或当日,给母猪投服或注射抗菌药物,最好用长效抗菌药物,如长效抗菌剂——特效米先、得米先。也可用氧氟沙星0.3~0.4mg/kg肌肉注射,2次/d,连续给药2d进行预防,最好实行母子同防。仔猪出生后,由口腔滴入几滴庆大霉素,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这样既可防病,又能促长。
    3.3 微生态制剂预防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夺氧、生物拮抗、增强机体免疫力、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加上抗生素滥用使得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加剧,因而微生态制剂在仔猪黄白痢的防制中被广泛应用。可在仔猪吃初乳前喂服益生素,如非致病性大肠杆菌NY-10、促菌生、调痢生和乳康生等,用促菌生(DM423菌株)预防水肿效果也很好。注意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不能服用抗菌药物。
    3.4 实行“自繁自养”
    对无仔猪大肠杆菌的猪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确需外购时,必须从非疫区调入,并切实做好检疫工作。对购进的生猪,应先移入隔离圈,单独饲养,观察3~4周,确认无病时,经彻底消毒后方可与本场猪并群饲养。猪群应定期检疫,发现病猪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综合措施。
    3.5 加强产房管理
    适宜的温度是养好仔猪的关键,低温是导致仔猪黄白痢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舍温应控制在20℃左右,还应为仔猪提供一个局部高温环境。同时应根据季节变化做好母猪、仔猪的防寒防暑工作。
    防止圈舍过于潮湿,尤其是封闭式猪舍。由于猪的粪尿、饮水、冲洗、消毒等都会使猪舍湿度过高,所以对仔猪的影响显得较为突出。舍内相对湿度最高不能超过70%,以“适温低湿”最为理想。
    分娩舍中每批母猪转出后,都要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对猪场周围环境也要进行定期消毒。采用冲洗、干燥、消毒结合的方法,反复多次可有效杀死病菌。母猪临产前还需在圈舍铺上干净垫草。在分娩后头3d,每天清扫产房,保持清洁干燥,此后每隔1周消毒1次。
    3.6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严格按标准供给母猪配合饲料,为胎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提高仔猪的初生重、母猪产后泌乳量和仔猪的抗病力。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不喂发霉、糟渣饲料,加喂青饲料,保证乳汁充足。在母猪产前和产后的一周内不要喂高脂肪饲料。
    母猪临产前一周要清洗消毒后方可进入分娩舍。临产时,要再次对母猪进行消毒,特别是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擦拭乳头和乳房,并将每个乳头都挤去少量乳汁以疏通和冲洗乳头。
    3.7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新生仔猪要加强护理,尽快擦干背毛、固定乳头、吃到初乳。及时补铁、钴、硒。因缺铁性白痢在临床实践中发病率较高,所以仔猪出生后第3d补牲血素1mL(含铁25mg、钴1mg、硒1mg),第10d再补牲血素2mL。及早补料,乳猪料从仔猪开食一直喂到断乳后体重达到15kg时,再逐步换成断奶小猪料,即断奶不换料,这可有效避免由于断奶、换料不适引起仔猪白痢或水肿病的发生。

    4 治疗
    4.1 仔猪黄白痢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全窝给药可收到较好疗效。以抗菌、收敛、止泻、助消化为主药。药物治疗原则:做药敏试验选择数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物,以防产生耐药性;药物治疗必须与改善饲养管理和消除致病因素相结合,以取得较好疗效。
    4.2 仔猪水肿病
    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病初采用亚硒酸钠、VE及时对症治疗,对此病有一定疗效。由于仔猪出现水肿病症状时已吸收了大部分毒素,所以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病多采取综合对症疗法。一般口服抗菌药物、盐类泻剂,以抑制或排除肠道内细菌及其产物。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甘露醇等,皮下注射安钠咖,口服利尿剂,对慢性病例有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略)

 

饲料广角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