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四川畜牧经济工作取得五大显著成效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2-23  
     “十一五”的五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全社会关心支持畜牧业,畜牧业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十一五”的五年,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畜牧业投入大幅增加,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十一五”的五年,畜牧业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农民增收最多的五年,创造了畜牧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1、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畜牧兽医系统主动把灾区动物防疫应急工作纳入灾后卫生防疫保安全的大范畴,出动防疫人员近2万人,及时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3217万头(只),环境消毒16亿平方米,紧急免疫灾区1256万头(只)动物;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震后7个月,灾区简易修复畜禽圈舍60%,种畜禽生产能力恢复70%,饲料加工能力恢复85%,及时补栏畜禽9172.1万(头、只),成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恢复重建中,科学编制重建规划,精心组织项目实施,截至2010年底,畜牧业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86.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6.7%,开工项目121个,开工率100%,完工项目112个,完工率93%,圆满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灾区畜牧业在恢复重建中实现了跨越和提升,生产总量和发展质量均超过了灾前水平,为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安县踏水镇联盟村通过专合组织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灾前的3100多元提高到去年的5300多元;兴仁乡长沟村发展禽兔,由灾前的4000多元提高到11000元。

    2、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产业水平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省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从2005年的3158个发展到17718个,62个养殖小区(场)被农业部授牌认定为全国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7%,比2005年提高29.5个百分点。新增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进展顺利。以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为载体,2008年到2010年新增出栏优质生猪1167万头。二是畜禽良种化率明显提高。优质种畜禽场从2005年的577个发展到1084个,生猪外三元杂交面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牛、羊、兔良种面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猪独大”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5%。四是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128家,其中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2家,亿元畜牧龙头企业比2005年新增60家;全省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较2005年分别增长2.5倍、19倍,肉类加工跃升为我省食品工业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五是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到2010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742.5万吨,产值达到27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7%和62%,居全国前列;兽药GMP生产企业达到104家,年产值21.8亿元,比2005年增长5倍。六是专业合作组织方兴未艾。全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321个,比2005年新增3326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各种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600万户,占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总数的56%。畜牧业发展进入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

    3、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健全完善

    “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达100亿元,比“十五”增长3.5倍,在现代畜牧业试点、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草原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启动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全面加强,建立了稳定的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经费包括村级防疫员工作补助和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等纳入了财政预算,动物疫病防控实现了被动应急向主动防范转变、春秋季节性防控向全年四季常态防控转变。“十一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启动了国家级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建设,新建31个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全国率先开展饲料、兽药全覆盖抽检,在146个县(市、区)开展牲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省无公害畜产品和产品基地分别达到455、531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235、189个。五年来,面对全国严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全省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去年,农业部对我省屠宰企业、超市、农贸市场、养殖小区(场)畜产品4次随机抽检中,4次合格率和全年合格率均达到100%。畜牧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3项。其中,中华农业科技奖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30项。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建立了14个全国性畜产品定点交易市场,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生猪监测预警系统,与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发展生猪现货和远期交易,抗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机制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在资阳、遂宁、眉山启动并开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通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建成了1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模式,探索总结出“六方合作+保险”、托养、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将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无缝整合,构建了生产发展、多方共赢的产业化框架。“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被温家宝总理批示印发全国学习借鉴。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探索建立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提高了养殖环节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注重通过财政贴息和搭建投融资平台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畜牧业建设,放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效应。

    5、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行草原承包经营、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基本制度,深入推进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体系建设等重大工程,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在川西北牧区33个县实施国家退牧还草5820万亩、治理退化草地7550万亩、灭鼠治虫5739万亩次、种植推广优良牧草56.5万亩、牧草种子基地20万亩。开展人工种草5846万亩,全省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建成1个省级、1个州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和1个省级、3个州级、4个县级防火物资储备库(站),提高了草原防火能力。启动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加快畜种和草种的“两个改良”步伐,推行牲畜舍饲、半舍饲与轮牧、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大力发展牧区特色畜牧产业,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