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如何提高我国肉牛产业经营效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1-22  
     伴随着肉牛业的快速发展,肉牛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的重要产业,肉牛产业链也处在日臻完善之中。在我国主要肉牛生产区,鼓励农民饲养肉牛已经成为当地实现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养牛业发展阶段的政策目标分析

    保护耕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牛存栏量不足4500万头。当时我国农耕主要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因此,牛作为主要耕畜受到政府的保护,并规定禁止屠宰青壮年牛,以保证农耕的需求。为了保证畜力充足,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牛的品种改良、疾病防治和禁止屠宰役牛等措施来扩大牛的种群数量,其中,牛品种选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牛的役用能力。

    肉牛生产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一些专门化的肉牛品种以改良本地品种,此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有很大发展,养牛已不再仅仅是役用。自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来,我国养牛业从以饲养役牛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饲养肉牛为主。1985年,我国全面放开畜产品市场价格,由于当时牛肉供给量较小,因而其价格上涨较快,幅度也较大,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家庭饲养肉牛的积极性。由于看到了肉牛生产发展的潜力,1984年我国政府开始投资建设肉牛生产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牛存栏量已突破1亿头。

    肉牛产业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对发展肉牛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农区推出了秸秆养畜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农区的秸秆资源,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技术、秸秆氨化技术以及秸秆养牛技术,通过深入挖掘秸秆饲料资源和适当补充精料,大力发展农区草食家畜生产,其中的重点就是发展肉牛生产。秸秆养畜项目推动了全国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末,全国肉牛存栏量达1.29亿头,年出栏肉牛3964.8万头,牛肉产量达532.8万吨。2008年,全国牛存栏量为1.06亿头,牛肉产量为613.0万吨。肉牛业发展引起肉类生产结构的改变

    肉牛生产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与肉牛生产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我国肉类生产结构的调整。肉牛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率由1980年的2.0%提高到1990年的4.4%、1998年的8.4%和2006年的9.3%;而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率由1980年88.8%逐步下降到1990年的79.8%、1998年的67.9%和2006年的64.6%。

    肉牛业生产布局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肉牛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肉牛生产从牧区向农区转移。二是农区肉牛生产又以中原地区发展为最快,并形成了以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为中心的“中原肉牛带”。2006年,中原四省牛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25%,牛肉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42%。近年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肉牛饲养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我国第二个肉牛带——“东北肉牛带”。2006年,东北三省的牛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11%,牛肉产量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17%。

    此外,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省及重庆市,2006年牛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26%,但其牛肉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1%,这说明,该区域的生产水平低,在这一区域养牛数量大,但牛的体格小,产肉量较低。如果通过牛种改良与改善牛的营养水平,发展肉牛养殖会有一定的潜力。因此,西南地区未来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三个肉牛带。

    我国传统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在牛肉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下降,2006年,该区牛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16%,其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但在1990年,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牛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18%,其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4%。

    我国肉牛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2000年~2006年全国肉牛养殖业成本利润率分析2000年~2006年,全国肉牛养殖业的成本利润率呈逐年递增而后迅速递减的变化趋势。2000年~2004年,成本利润率逐年递增,而到了2005年以后,成本利润率突然大幅度递减。2005年,肉牛养殖成本利润率突然大幅度递减的原因与当年的饲养成本增加较快有关。2004年饲养一头肉牛的成本为1870.68元,而2005年饲养一头肉牛的成本为2180.41元。一年之内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达16.6%,直接影响到了2005年肉牛养殖业的成本利润率。由于成本上升较快,而销售价格变化不大(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牛肉价格从每千克17.2元略涨到每千克18.2元),因而导致肉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大幅度递减。

    2000年~2006年全国肉牛养殖的净利润分析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净利润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2002年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每头肉牛平均获利在700元~930元;2003年肉牛养殖业的净利润急剧下降,每头肉牛平均获利仅为226元;到2004年,肉牛养殖净利润有大幅度上升,每头肉牛平均获利达843元;但到2005年,肉牛养殖的净利润又下降到每头获利590元的水平;2006年肉牛养殖净利润仅有微小提升。2000年~2006年,全国各地平均每饲养一头肉牛可获净利润700元左右,但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饲养肉牛的获利情况相差很大。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肉牛养殖业获利水平比较高,而2003年的获利水平最低。2005年~2006年获利水平又提高,但还是不及2000年~2002年的水平。从地区来看,吉林、宁夏和新疆肉牛养殖业的获利水平比较高,山东、河南、陕西养牛的获利水平居中,而云南和贵州肉牛养殖业的获利水平比较低。

    提高肉牛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品种改良在我国肉牛业发展过程中,牛的品种改良和杂交繁育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肉牛生产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量引进专门化的肉牛品种,对地方牛种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牛的产肉性能。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牛种改良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未来特别要处理好有关地方品种的保护与改良问题以及提高外来遗传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

    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目前,在我国肉牛生产主产区已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但仅仅依靠这一模式还不够,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必须通过一个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小农户与育肥场、屠宰厂、消费市场连接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促使我国肉牛业稳步发展。与国外产业化程度很高的肉牛业相比,我国肉牛业的经营在饲养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抗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要想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就要提高我国牛肉业的产业化经营程度,发展以大型肉牛育肥场或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集团,走集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提高我国肉牛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引进新的饲养技术一些肉牛生产新技术,如人工授精、秸秆青贮与氨化以及饲养技术已经广泛引入到生产实际之中。利用本地品种与外来肉牛品种进行杂交繁育,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品种的产肉性能。在中原肉牛养殖带与东北肉牛养殖带的大多数省份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肉牛繁育体系,并各自建立了本地品种与外来肉牛品种的育种中心。

    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肉牛生产的发展促进了饲料业、肉食品加工以及批发零售业、制药业、食用菌产业和皮革工业的发展。我国最大的两家皮革加工企业就建立在两个最大的肉牛养殖带中,这也说明这些相关产业的持续增长是与肉牛养殖业的持续增长息息相关的。

    注重对牛肉终端产品的市场定位肉牛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使其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提高。通过对终端产品合理定位,发展深加工产品和具有独特风味的肉牛产品,提高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就可以提高产业链中所有参与者的经济收益。在肉牛产品市场的拓展方面,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重。在产品定位上,特别要强调发展深加工产品和具有独特中国风味的牛肉产品。深加工的牛肉产品由于其便利性强而更具有市场价值;深加工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利于发挥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并能促进就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独特风味的深加工产品不但附加价值较高,而且还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我国应加大具有独特风味的牛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我国有许多传统的牛肉风味产品资源,如月盛斋酱牛肉、西安腊牛肉以及各种风味的牛肉干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牛肉制品,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的品牌定位,将会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