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重庆研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9-07  
     近年来,我国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红心鸭蛋、苏丹红、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瘦肉精中毒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狂犬病、结核病等典型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8月24日至27日,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加动物健康推广服务项目重庆项目办举办了中加动物健康推广服务项目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暨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培训会,中加专家共同研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对全市40个区县的畜牧兽医人员和市动物疫控中心技术骨干共计160余人进行了专门培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重庆市农委王健副主任说,全社会对食品关注的重点已经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转到了食品消费的放心、安全上来。他要求充分认识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看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各地要面对国内外疫情严重、疫病防控不利因素增多、一些地区人畜共患病公共卫生风险较大等严峻形势,切实落实防控责任和加强督促检查、部门协作,着力抓好基础免疫、监测流调、检疫监督、应急准备、技术储备等工作,有效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一类由能自然感染人和动物的共同寄生虫所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朱兴全教授介绍,世界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约100余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等20多种,每年感染人数数字庞大,死亡率较高。应该加强对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检疫、科普宣传等工作,建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并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有关国际组织及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我国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水平。

    针对危机控制与应急管理,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处王宏伟处长就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案体系、完善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做好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储备,以及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的危机处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讲解。他指出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突发事件,做到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准确行动、勇于创新。

    加方长驻甘肃专家Mel Hoffer(梅海峰)博士通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对疾病爆发的临床学与流行病学调查有深入的见解。他在培训会上讲解,应对疫情爆发,要紧密结合临床学和流行病学两种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形成病因假设,并描述疾病的发生频率以及各种决定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才能到达控制疾病、降低生产能力损耗以及提高动物福利的终目标。

    加方长驻重庆专家Tissa(提沙)博士、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薛景山研究员,以及重庆市动物疫控中心副主任熊仲良研究员等专家,分别就农场食品安全、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探讨、非洲猪瘟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暨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互动式培训模式”进行学术交流并研讨应对策略,使参训人员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工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