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畜禽养殖业呈现出稳步增加态势,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然而,畜禽养殖污染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各种养殖废弃物及臭味,不仅影响了畜禽养殖的整体效益,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自2005年开始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了系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已全面完成了生猪存栏200头、牛2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
养殖与环保是一对矛盾,如何破解要转变思路 俗话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传统个体养猪,猪粪尿还田,是很好的农家肥,没有污染问题。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畜禽粪尿未经彻底处理便集中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由于畜禽排泄物有别于工业废弃物,是一种有机质,按季控量施用,通过土地消化,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而且可以减少化肥施用,能够有效减轻畜禽粪尿和化肥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规模养殖户一般很少种田,加上种植户习惯了大量使用化肥,打破了传统的种养结合格局,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无法通过周边种植业消化,畜禽排泄物开始影响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养殖污染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并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现在的关键是要重构起规模养殖与种植状态下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机制。浙江早在2004年,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就超过了63%,这也为浙江先走一步探索规模养殖状态下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为破解这个难题,我省在2005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6年,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化肥农药污染在内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2008年6月,省政府召开首次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模式,畜牧业真正进入了以农牧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建设新阶段。这个思路总体上就是:按照“科学布局、农牧结合、综合治理、资源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规模生态养殖,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促进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畜牧业要综合治理措施跟上 长期以来,畜禽养殖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点多面广量大,再加上养殖效益相对较低,治理难度相当大。为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治旧除新”的工作策略,也就是对2006年以前建造的规模化养猪场,采取由财政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全面治理,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要求必须实行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否则不予立项扶持。同时,对纳入治理的规模养殖场,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利用优先、多种模式、齐力推进”的原则有序开展治理。
突出种养平衡原理进行科学规划。从2002年开始,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禁、限养区,关停转迁养殖户2927户,涉及存栏生猪89.7万头,奶牛2.2万头,家禽612.2万羽。同时,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畜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在温州、台州、丽水等畜牧业欠发达地区和衢州、金华等地利用山区丘陵优势,规划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在杭嘉湖主产区推进生猪适度规模生态养殖,提升畜牧业产业档次。
突出利用优先开展生态化建设。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的核心是农牧结合、畜禽排泄物循环利用。从2005年起,我省按照利用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利用工作,并纳入省政府“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9亿多元,其中省及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1亿元,省级立项治理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同时加快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实现农牧结合,转变养殖方式。
突出科技兴牧探索生态养殖模式。各地运用先进科技,结合种植业、渔业生产实际,按照“畜禽上山,肥水养林”、“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的布局,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了桐庐万强、临安双干的就地结合、就地利用模式,龙游雄德的异地结合、综合利用模式,南湖竹林的分散处理、集中利用模式,余杭蓝天的区域配套、循环共生模式,“猪—沼—牧草”高效吸纳的“义乌顺旺”模式和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的江山模式等,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畜牧业发展。
不同类型的治理和生态循环模式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的排泄物治理实践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进程,确立了以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的生态畜牧业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合作推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改变了治理工作从被动向业主和基层政府主动要求治理的转变。主要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有效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消费供给。我省通过狠抓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实践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牧业用地困难的矛盾,推进了养殖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克服了环保和疫病等风险,畜牧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加快过程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及中央投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达3.1亿元,立项治理生猪存栏200头以上、牛存栏2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治理存栏生猪398.3万头,牛3.4万头,可形成畜禽有机肥60万吨左右。年减排COD超过11.4万吨。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变化,以往农村脏、乱、差,散养主产区河道猪粪连片的现象有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有效推进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5年以来,因种养结合,带动种植业等相关产业节本增效5.78亿元。尤其是2005年以来按照生态畜牧业要求新建、改扩建的生态养殖场(小区)达到4557个,新增紧密配套农田园林167.68万亩,鱼塘31.62万亩,带动农户9.03万户,增收16亿元,既消纳了畜禽排泄物,又推进了种植业品质的提升,提高了农民收入,逐步实现了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养殖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后续发展并有具体规划跟进 我们要立足农业大循环,加强科技攻关,通过强化部门联动,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
突出利用,深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按照畜禽排泄物和周边农作物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不断提升农牧结合、资源循环水平。对各地养殖场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治理设施有效运转,排泄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2010年,全省继续推进4600个生猪存栏100头、牛1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完成生猪集中区域25个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其他畜种的整治力度,计划首先开展规模水禽养殖场的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一是强化农业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加强指导,规范监管;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延续“回头看”机制。加强对已建项目尤其是近几年省级立项项目设施运行维护情况的监管,防止建而不用,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治理利用。
依靠科技,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低成本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探索清洁养殖等新型技术。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生态化养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原作者: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 张火法 文章来源: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