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安徽六项举措力促渔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3-29  
    2009年,安徽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水产跨越工程,扶持水产大县,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的总体部署,渔业产业化强势发展,为提高渔业整体素质、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主要渔业经济指标全面增长。水产养殖面积780万亩,同比增加9.4%;全年水产品产量183.1万吨,增长5%;渔业经济总产值345亿元,增长9.8%;渔民人均纯收入7468元,增长3.6%。二是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省、市级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年加工鲜活水产品10万吨,加工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对全省渔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达到80%左右;出口水产加工品2940吨、2480万美元;带动50万农户从事苗种生产、水产养殖、产后流通加工,渔业成为这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是区域化发展日益壮大。以水产大县为承载,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沿江沿淮湖泊生态渔业、江淮池塘高效渔业、皖西皖南水库特色渔业、皖北河沟塌陷区健康养殖和城郊都市休闲渔业等五大渔业经济板块日益壮大。全省有31个水产养殖专业村(乡、镇)被授予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乡、镇),14个水产养殖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4个水产专业合作社被授予省级示范合作社。四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迅速扩大。创建了100个80万亩面积的市级以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其中,46个被批准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23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204个、绿色水产品80个,认定有机水产品基地8个。培育出巢湖三珍、明光永言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取得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尽管安徽省渔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大多数水产龙头企业都是在苗种生产、规模养殖和大水面开发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结构调整不快,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水产品加工严重滞后,淡水产品深加工制约“瓶颈”未能有效突破,自主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不高。无论是国有企业改制还是民营企业,都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政府的依赖意识较强,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四是企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五是市场开拓能力缺乏、意识不够。

    一些企业老总满足于小富即安、坐家收银。不愿意也不敢去开拓市场,导致众多名优水产精品被贴牌销售。安徽省水产品年出口2480万美元中转口外销的就占50%;年产近10万吨优质大闸蟹,被中间商和其他省企业收购转运贴牌销售的也有三分之一左右。

    针对上述问题,2010年,安徽省农委将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重大机遇,按照安徽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的规划要求,突出重点、抢抓机遇、强化创新、科学发展。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现代流通贸易、市场营销,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和“皖字号”水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份额,全面提升渔业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措施:

    一、积极扶持壮大水产龙头企业队伍。围绕优势区域、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用招商引资、承接转移、兼并联合、融资扩建等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培育。

    组织开展企业经营者素质培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品牌战略,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努力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皖字号”名牌水产品。建立皖江城市带水产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壮大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

    二、加大科技创新,主攻淡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培养龙头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选择明光永言公司、巢湖三珍公司、宁国华瑞公司等重点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组建水产品加工、水产良种产学研究战略联盟,力争攻克常规淡水鱼加工技术难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常规淡水产品附加值。

    三、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合肥、上海和北京的三大农展,着眼于主攻细分目标市场,深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鲜活淡水产品市场,引导扶持龙头企业与该区域市场主体全面对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宣传推介安徽优良水域环境、名优水产精品和健康养殖模式,参与长三角地区淡水产品市场的分工与协作;扶持培育大中型水产流通贸易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营销业态,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名特优水产品物流园和中转站,着力提高产地水产品集散能力和暂养保鲜能力。加快淡水鱼糜及其制品的加工研发,抢占国际鱼糜市场;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不断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

    四、加快建设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抓住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立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名特优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结合水产跨越工程的大县创建工作,统筹安排基地建设,以池塘环境修复、挖潜改造为重点,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加大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使之满足龙头企业加工出口、流通贸易对鲜活水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数量需求。规划园区,搭建平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大户、水产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进园入区,按照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养殖模式、统一产品经销等原则,参与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投入品管理,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水产品认证。通过基地、产品等认证管理和常规化的产品抽查检测检验等,建立水产苗种、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数据库和追溯制度,按照程序适时公布抽检结果,发挥社会和市场监督作用。

    五、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水产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水产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支持有规模、有品牌、有特色、管理规范的水产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开展产品直销;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水产专业合作社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合作社、专业大户提供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订单渔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切实增加养殖农户从产业化发展中获得利益回报,实现农企“双赢”。

    六、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社会资本为支撑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池塘改造、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和良种工程建设等渔业部门项目向龙头企业倾斜。积极探索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证进行抵押贷款,提高水产企业融资能力。强化政策导向扶持,在水产跨越工程大县创建考评指标体系中,把龙头企业发展、水产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及水产品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开拓、渔业品牌创立等产业化工作,加大权重份量,加强工作指导,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水产大县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水平。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