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大量的流动人口、密集的口岸流通等特点,我市的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全国属于高发区,重大传染病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新发传染病如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更是接连发生。而这些疾病在流行病学上进行分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深港,乃至粤港区域型传播。目前传染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深港在传染病防治上密切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
联手救治甲流和人禽流感患者
自墨西哥暴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甲流迅速在全球蔓延。作为全国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城市,深圳也不能幸免。5月29日,我市首次确诊了两例输入性甲流病例,这是一对来自美国的华人兄妹。在治疗中,哥哥和妹妹的情况大不一样。哥哥用世界公认的对甲流有特效的达菲治疗后,很快体内病毒就转阴了,可是妹妹却是一个少见的对达菲不敏感患者,经过了连续五天的达菲抗病毒治疗,病毒仍然是阳性,这在当时国内的确诊病例中还是首次发现。
怎么办?只能换药。医院考虑使用一种新的抗流感药——乐感清(扎那米韦)。这种药物是英国生产,喷雾式的呼吸道用药,但是找遍了深圳和广州都没有这种药物。这时,市专家组组长、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周伯平想到了长期的合作单位香港大学,于是拿起电话给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教授求助。袁教授紧急找到了两人份的乐感清提供给深圳,这个药在患者身上只用了24小时,实验室检测就转阴了,两天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6月17日,我市报告了首例甲流二代病例,患者是一名7个半月大的女婴,医院再次遇到了用药的困难。因为医院的达菲都是胶囊,孩子太小,吞不进去,如果把胶囊打开,取出药末服用,效果又不好。医院再次向袁国勇教授寻求药物的支持,袁教授马上找来了小儿专用的水剂达菲。
这已经不是深港第一次联手救治新发传染病的患者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06年人禽流感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双方就有过成功合作。当时,一名姓江的人禽流感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绿脓杆菌肺炎,呼吸衰竭。实验室经过实验发现这种绿脓杆菌只对"多粘菌素B"敏感。可是"多粘菌素B"在国内已经十多年没用过了。这个时候,又是港大的袁国勇教授及时伸出援手,通过种种关系找到美国的朋友,终于在美国的一家制药厂找到了"多粘菌素B"。
除了找救命药,在这例危重患者身上,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香港大学管轶教授联手成功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人禽流感患者的方法在全球开了先河,成果发表在了国际顶尖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曾高度称赞深圳对这例人禽流感患者的救治工作。他表示,像这样多器官衰竭的患者还能够康复,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深圳为国内外治疗人禽流感患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广泛科研合作提升传染病诊治水平
这几年,我市在传染病诊治上与香港的合作非常密切,拿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周伯平的话来说,那就是"经常都有电话联络"。双方也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市第三人民医院每半年一批轮换,派出医院传染病的骨干力量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也长期派实验室科研人到香港大学培训。
作为深港创新圈2008—2010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香港中文大
学合作建立了深港传染病中心。通过深港传染病中心的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了高通量核酸分析平台,并将之成功应用到乙肝病毒耐药基因诊断上,该试剂盒已经取得了全球专利,下一步将争取产业化,为广大乙肝病患提供了早期预测体内乙肝病毒变化的全新途径。在艾滋病研究方面,通过对有关遗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完成了HIV/AIDS病人CYP2B66等位基因、血浆依法韦仑水平与神经毒性的关联性研究。
2008年,市第三人民医院获得深圳市科信局批准,成立深圳市传染病诊治技术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基础,香港大学决定在市三医院建设国家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这一项目也纳入了2009——2011年深港创新圈计划。早在2007年,市第三医院与香港大学就在H5N1禽流感临床研究基础上,共同申请了2007年深港创新圈项目资助,以单细胞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人源化抗H5N1中和抗体的制备研究,并成功获得多株中和抗体。目前深圳分室主要开展人禽流感和流感疫苗、结核病、手足口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及疫苗的研究,近期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研究上已经有所进展。去年,市三医院还与香港大学联合申请,获得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300万元,共同开展结核病的细胞免疫机制研究。
建立实时交换传染病疫情信息制度
除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香港高校的合作,我市其它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上也与香港有密切的合作。
2003年非典期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管轶教授合作开展了"人类SARS冠状病毒(SARS-Cov)溯源研究",首次证明了人类SARS冠状病毒的动物源性,为政府封堵传染源严防非典卷土重来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论文发表在了美国《Science》杂志上。
近年来,市疾控中心还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化验所、香港政府化验所、香港卫生署公共卫生检测检验中心开展了SARS、禽流感、艾滋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方面防治技术合作,开展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食源性致病菌、兽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等食源性疾病防治的交流与合作。
从1998年市卫生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的定期信息交换制度以来,市疾控中心每月定期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交流"传染病疫情月分析",保持两地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实时沟通。疾控中心还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达成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议,开展跨境人群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