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养鸡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由最初的百十只鸡起家,成为最初的农村致富标兵、养鸡状元,也经历了1998年前后饲料价疯涨、鸡瘟盛行无药无疫苗的痛苦。但坚持至今,年龄一般至少在50岁以上,大部分属于比较成功,存栏规模一般在1万只以上,没有贷款,不论行情好坏,都坚持在行,可以说把一辈子心血都倾注于蛋鸡事业了。目前状况大部分都有后代继承产业,家产一般可以在百万元以上,有近30年的经验和行业动荡的心理素质。比较能接受新事物,又有学习现代化饲养技术和设备改造的意愿,在行业内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应该说将来比较稳定。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一般年龄在40岁左右,规模在5000只左右,养鸡至今,没有经历过让人兴奋的好行情,在印象中就是好一年赔一年,再病一年,资金比较紧张,导致只认价格不管质量,饲料赊欠,养殖环境恶劣,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养鸡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一般有其他副业,养鸡只能是生活的手段,如果有好的生活来源,绝不会再去养鸡。
起步于2000年后,为响应国家政策下岗、转业,新入行不足10年,规模一般在5000只以上,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大部分都能上网,愿意接受新观念,对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比较看重,专业化养鸡。但是经验少,养鸡技术不够全面,细节管理不到位,对行业风险估计不足,这样的养鸡场在行业动荡中必然有一部分被淘汰,留下的发展会更快更大更稳健。
在2007年行业的高峰年里跟风进入行业的,这些养鸡场有些是以前失败后卷土重来的,这些人在2008年高价饲料和疫病的煎熬下,基本没有赢利,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退出,而且被蛋鸡伤透了心,有的人说,即使以后下金蛋也不会养鸡了。另外一些养鸡场是别的行业赚钱后转入蛋鸡行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刚进入时,雄心勃勃,但是经历了2008年的当头棒,知道这一行业不是那么容易赚钱,也不是靠钱多就能有利润,从此谨慎经营,提高技术,这样的养鸡场也会有好的发展。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家就是要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减少鸡病传播,利于控制,同时可以避免行业的“一哄而上,一涌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