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场主题为食品安全接轨国际标准,全球视野促进产业升级的“食品安全国际对话”,4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呼吁国内食品供应商、监管者以及广大消费者尽早转变观念,即并非仅出口的食品有必要执行国际标准,进入国内市场的产品,其安全标准同样不可以放低。
针对“国际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疑问,与会专家解释说,国际通行标准是各国消费者选择食品的依据,也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制订这些国际通行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其实大部分的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只是一个基准线,在不同的国家并不要求100%达标,而是可以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只要达到了一定的分数就可视之为达标。
据介绍,我国目前约有2.5亿个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上千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和8000万个餐饮企业。如此零散的生产和经营状况使我国农业食品生产标准化推行和食品安全监管变得困难重重。
对此,与会专家指出,分散的农业食品生产、供应模式在全球很多国家也有同样的情况,如印度等。其实,现行大多数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都可以通过“散户联盟 ”的方式来加以管理和通过认证。其中,散户组织的服务机构——“散户联盟”的专业性十分关键。在中国,这种“散户联盟”可以是广大农民自愿加入的农村合作社、地方商会合作组织,也可以是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