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黑龙江省饲养的禽类和特色禽鸟品种多、分布广。现在黑龙江省饲养的禽类主要有鸡、鸭、鹅以及人工饲养的鸽子、鹌鹑、丹顶鹤、飞龙、山鸡等珍禽。其中鸡存栏量为15506万只,鸭存栏量为1368万只,鹅存栏量为3215万只。农村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卫生环境差,缺乏科学防疫知识,发生疫情的隐患比较多。黑龙江省还有3500多公里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又存在外疫传入的风险。
为防控省内动物疫病的发生,今春黑龙江省集中强制免疫将比往年提前半个月进行。从3月初开始,各地畜牧兽医人员就将对畜禽逐头(只)强制注射疫苗,力争在候鸟大批迁徙到黑龙江省之前,全面完成春季集中强制免疫。除了春秋两次集中强制免疫会战,各地畜牧兽医人员还要对新补栏的畜禽进行强制补免,并监测免疫结果,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而且强制免疫严格按照“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疫苗订购发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检查验收”的五统一方法进行,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据了解,购买疫苗的费用完全由省财政承担,这就保证了疫苗的及时足量到位。
控制内疫,把好流通环节也十分重要。按要求,市场上的活禽交易都将被坚决取缔,所有畜禽市场都要严格执行入市验证查物和定期消毒制度,农村集市还要定期休市。
与此同时,还要防止外疫传入。为此,黑龙江省建立起了严格的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交易市场检疫监管制度。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实行24小时值班,严格执行验证查物和消毒制度,那些未经检疫或无非疫区证明的动物,将不被允许进入黑龙江省。
像扎龙地区、三江平原等候鸟栖息地和湿地也都是防控的重点。目前这些地区的周边已建立起两个保护屏障。一是在周边3公里处建立候鸟与家禽接触的隔离带,二是在3公里外建立严密的免疫保护带。
要做到对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及时诊断、果断处置,就必须做好疫情监测。黑龙江省一直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先后投入1253万元资金,建设省级动物疫情信息和防控指挥系统网络平台,以提升黑龙江省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和应急处理能力。2008年,黑龙江省对40个监测站和测报站、村级疫情报告观察员等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动物诊疗机构、饲养场(小区)、养殖协会、经纪人和村级疫情报告观察员的作用,他们一旦发现家禽异常急性死亡病症,立即采集样品送检,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同时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控措施,消除疫情隐患。现在黑龙江省已基本形成遍布城乡,辐射村场的动物疫情报告网络系统。黑龙江省已设立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机构。各乡镇有畜牧兽医服务站或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各村都按行政村规模或畜禽养殖总量设置了1名以上村级动物防疫员。此外,各养殖小区、规模饲养场还设有兽医室。这个系统能严密监控疫情动态,并能及时、准确报告疫情,做到“有事快报告,无事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