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乳业价值链早已处于畸形状态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10  
    

    “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这个数据是我在几年前算出来的。但从今天的趋势来看,这个比例还在恶化,分配比例大概在0.8∶3∶6.2!”

    10月8日,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相反,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

    此前,王丁棉多次在报告当中将这种分配模式比喻为“倒金字塔型”,以说明整个乳业价值链早已处于畸形状态。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中国乳品企业自然把目光瞄准了回报率相对更高的中下游,放弃了“奶牛养殖生产”这个上游环节。

    “过去10年内,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在奶源建设的投入上最多在3亿元左右,而在营销和生产基地的投入上,两家企业均达到了百亿以上。”王丁棉表示。

    也正是因为这种“取舍”,让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从5.3公斤提升至27.9公斤,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也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

    按这种“要市场,不要牧场”的发展模式,由于难以控制奶源质量,蕴含着巨大风险,直接造成了中国奶源发展速度与企业扩张速度明显失衡。中国奶业协会一位专家表示,企业扩张速度一度高达30%,而奶源发展速度经常在10%左右。

    奶源所蕴含的危机也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被迅速放大,直至三鹿的“东窗事发”。

    畸形价值链

    为了模拟中国乳业的价值链,王丁棉举了一个例子予以说明。

    以一个日产量为100吨的中型乳品工厂进行计算,如果奶源自给率为100%,则至少需要7000头牛,按照每头牛1.5万元的投资(每头牛成本为1万元,各种分摊5000元)来计算,总投资大概为1亿元以上。但是工厂的设备投资,只要5000万元,仅为养殖生产的一半左右,销售环节的投入则更低,大约仅为设备投资的1/3。

    以整个产业链仅一成多的费用,就能撬动整个价值链当中收益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乳品企业正是借助这种极高的“杠杆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根据2008年蒙牛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6.7%。短短9年内,蒙牛从一家销售只有4000万元的乳品企业,迅速成长为一个销售超过200亿元的乳业巨头。而伊利,也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111亿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

    “单独依靠自有牧场,蒙牛、伊利等奶企业不可能实现目前的扩张速度。”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蒙牛2008年中期报告显示,蒙牛的“市场销售及经销费用”达到了22.9亿,占集团销售收入16.7%,而“广告费用”则占到了销售收入的9.2%。

    与此同时蒙牛在牧场建设上的投资却微乎其微。

    “蒙牛澳亚国际牧场”一直是蒙牛引以为傲的一个窗口,该牧场于三年前成立,蒙牛与AustDairy Limited合资成立,双方分别占股30%和70%。根据蒙牛介绍,该牧场为国内第一个万头奶牛牧场,从多个发达国家引进了良种奶牛和养殖技术,被称为“牧场联合国”。

    9月5日,蒙牛宣布以8966万元的价格收购AustDairy Limited持有的70%股权,成为牧场的控制人。但是根据交易价格计算,该牧场的价值最多不过1亿多元。

    虽然该牧场在整个蒙牛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但是在蒙牛的各种宣传中却被频频提及。业内人士认为,蒙牛此举是想掩饰其奶源控制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实际上,在蒙牛全面收购该牧场之前,一头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奶牛都没有。”王丁棉表示,即便获得了牧场的实际控制权,“蒙牛所能控制的奶牛也最多只有1万头,其实,产奶的奶牛最多只有6000头”。

    “除了这个牧场以外,蒙牛其他的所有奶牛都不是自己的,并且也就在这两年才增加了与农户合作上的投入。”王丁棉表示,在马鞍山牧场项目上,蒙牛只是建立了一个基地,而奶牛则全部是当地农民自己的。

    王丁棉估计,蒙牛多年来在牧场建设和奶源的投资上最多不过三亿元。

    而截至2008年6月,蒙牛在全国已拥有23个生产基地,产能达到了550万吨。如果要完全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奶源基地,蒙牛将至少需要投入150亿元的资金,即便按照国家要求的30%的奶源自有率,蒙牛的投入比例也将超过50亿元。

    而50亿,已经是蒙牛目前固定资产的总和,也是目前蒙牛流动资金的2倍多。

    实际上,广东的奶粉生产企业雅士利,同样采取了这一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2002年雅士利才进入乳品行业,但是仅仅6年时间,就成为了一个销售近20亿元的大型企业,其采取的模式基本与蒙牛类似。2003年,雅士利分别在黑龙江和山西建立生产基地,均没有自己养一头牛。

    品牌的暴利

    实际上,中国乳企并非没有意识到奶源的重要性,但是奶源成本高、利润低、风险也大,且投资回报周期长。与之相比,乳品企业更愿意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高利润的产品的开发当中。

    近两年来,蒙牛、伊利纷纷推出了高端的乳制品,其中以蒙牛的特仑苏最具成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特仑苏成为了高端乳品市场的代名词,其2007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亿。蒙牛宣称,特仑苏奶源均来自自有牧场,为蒙牛精选的上等奶源。

    “这是蒙牛的一个暴利产品,该产品的成本最多不到2块,而销售却在5块钱,毛利润达到150%以上。”王丁棉表示,这是为什么蒙牛这种重视营销环节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蒙牛澳亚国际牧场”也不过是营销的一个噱头。

    王丁棉表示,根据“蒙牛澳亚国际牧场”的产奶数量,即便该牧场全天候运转,也最多只能生产3万吨牛奶,即1.2亿盒,按照市场价计算不过6个亿,仅仅只达到了特仑苏年销售额的1/5。“所以,蒙牛对产品和品牌的市场推广上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自建牧场本身”。

    高额的利润回报,让企业继续加大市场推广费用和广告费用的投入,“市场推广费用”与“牧场建设投入”之间的剪刀差越拉越大。

    根据蒙牛年报显示,其2004年的广告宣传费用占销售收入的6.3%(4.5亿元),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15.35亿元),2008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9.2%(12.6亿元)。

    “实际上,这是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普遍现象。”王丁棉表示。

    10月8日,蒙牛副总裁赵元花对本报记者表示,蒙牛目前已经在积极筹建的牧场已经10多个,投入使用的合作牧场已经有了7个,此次事件后,蒙牛将会继续加大在基地建设上的投入,预计总投入可能在20亿左右。但这样的大手笔完成之前,灾难已经发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