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用行业标准重塑中国乳制品信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06  
     半月以来,中国知名乳业纷纷落马,轻则取消国家颁布的免检产品称号,重则以刑事犯罪拘捕乳品企业当家人。“问题奶粉”事件已经由单纯的企业制假售假行为,升级为整个中国奶制品行业的危机。

    在鲜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是奶源收购环节和奶制品企业的做法。简单看来,这是鲜奶加水后为保持相当量的蛋白质而采取的一种欺诈行为,但更深层次剖析其中的弊端,乃是奶源生产方式极其落后,奶牛养殖方式沿用古老的人畜混养方式。

    什么是奶农?农村家庭里,前院住人、后院养牛的农民就是我们从普遍意义上讲的奶农。作为一个奶牛养殖企业的负责人,我曾经走访过几百户这样的奶农户。这些奶农,依靠家里饲养的几头奶牛谋生,他们绝大多数不会向鲜奶加入三聚氰胺等化学品。但是,在一个发育不成熟的市场,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奶农或鲜奶收购者根本无法与强势的生产企业在收购价格上进行抗衡,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前者就采取不法手段提供鲜奶,以降低成本、维持生存。

    一个发育成熟的市场显然是解决市场自身问题的良方。行业标准的准确制定是杜绝此类事件发生的唯一出路。

    东亚发展型国家的经验是,当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时,政府产业政策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但近20年来,我国在“非战略行业”,如食品、药品领域的行业政策是相对缺失的,行业协会也没有承担起这一重任。加之地方主义的影响,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价格恶性杀跌频繁、行业整体利润率低。如奶制品行业龙头之一的蒙牛,2007年销售额高达220亿元,但利润仅有10亿元,远远低于食品加工业的平均利润率;许多制药企业也面临“卖针剂不如卖矿泉水”的尴尬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市场机制急待完善。

    司法救济和责任追究,是纠正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行方式。“奶粉事件”在本质上是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要杜绝此类事件,不仅需要企业自律,也需要政府监管,而政府监管甚至成为人们不得已的唯一可选项。

    我们知道中国现在的乳制品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利润是非常微薄的。添加三聚氰胺,这不单是哪一个企业的问题,一定是全行业不得已的问题。这样掺假的后果有多严重,每家企业都清楚。中国以前的假冒伪劣,大多是小企业所为,赚一把就跑。像三鹿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何至于这样做?因此我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当迅速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恰当的价格体系,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使乳制品行业逐步完善。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