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生活家秋季健康指南 别带孩子走进活禽市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16  
    秋季天高气爽,人体内的消耗开始减少。秋季以燥为特点,人们在秋季后会感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口渴欲饮。人体在夏日大量消耗的营养需要在秋季后得到补充。总之,秋天因其自身的特点,不得不让我们特别注意与之相适应的一些养生保健问题。在此,生活家小编为您搜罗各式秋季健康资讯,推出生活家秋季健康指南系列,让您在这个秋天心情舒畅!

    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实验室确诊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已达369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郭元吉说——

    禽流感病毒本质上能变异吗?

    郭元吉:禽流感病毒不单是H5N1,现在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比较多,包括H7N7,H7N2,H7N3,H9N2,H5N1,H10N7。该病病死率比较高是由于治疗发现时间比较晚,如果很早发现,早治疗,病死率就会低一些。

    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在需要冷静考虑看清它的危害,毕竟它感染了少数人,一旦感染了,病死率还比较高。

    但多数人还是不会被感染的,如果禽流感病毒很易感染人,现在就不是这么个发病水平,可能会更多人感染。

    禽流感病毒至今尚无法在人间造成流感流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们的基因组不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要想获得人传人的能力并造成人间流感流行,就必须同时获得通过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来获得人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才能由禽转变成人的流感病毒,其HA蛋白分子上的连接肽由多个碱性氨基酸变成单个碱性氨基酸。

    禽流感病毒是否会造成人间流行?

    郭元吉:去年江苏南京的两例禽流感病例是父子俩,母亲照顾生病的儿子,接触机会和密切程度都大大超过父亲,儿子的朋友甚至在他发病时还亲吻过他,都没被感染。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禽流感病毒如能在人间流行必须要突破两个关卡。一个要突破禽到人的关卡,人接触到禽就发病,这个事实还不存在,反而我们更加怀疑染病与人自身免疫和遗传因子有关系。另外一个突破是,人传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还没有确实人传人证据,这说明禽流感病毒还没有本质上的变异。

    我们认为流感病毒有很严格宿主的特异性,在几千年的进化里,有人说流感病毒大流行都是与禽有关,在全世界都没有结论,只是个推论,我们不能把推论当结论。所以说流感大流行的毒株不能肯定来自禽。突破不了上述两道关卡,禽流感病毒造成人间流感大流行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南方备受流感困扰?

    郭元吉:现在在南方是流感流行季节,北方季节已经过了流行季节,流感已对北京影响不大。流感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爆发高峰不同,在不是新亚型出现的时候,我国北方每年就有一个活动的高峰,北京地区是头年11月底至当年2月底。而在南方有两个高峰期,5月至8月,12月至2月。南方季节性不明显,现在正是南方流感“猖狂”的时候。

    城市居民会得禽流感吗?

    郭元吉:理论上讲农村居民更容易被野禽传播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为什么广东、福建等都在城市发生了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我们怀疑到活禽市场,那儿有活禽,这一点需要加强研究。我们建议北京五环之内不要搞活禽市场,活禽表面不发病,不等于不带毒。很多城市居民有自己买活禽回家处理食用的习惯,其实这样吃才让人不放心呢!

    打疫苗就可防住禽流感吗?

    郭元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至今全球只有不到400例,无流行病学观察材料,评价疫苗是否成功,其还有待对禽流感疫苗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评价。再则H5N1亚型流感病毒毕竟还没有人传人,是不是它会引起大流行目前还不知道,疫苗还会引起一些副反应,不能把打疫苗等同吃补药。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否有药可救?

    郭元吉:国际上推荐预防和早期治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物有两种,副作用都很明显。一种为M2抑制药物即盐酸金刚烷胺和盐酸金刚乙胺,另外一种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近年发现,新分离的H5N1亚型毒株对前者已经发生了耐药。

    如何防止禽流感上身?

    郭元吉:请别去农贸市场购买未经检验的活禽,禽流感病毒不怕冷最怕热,摄氏65度以上的热水半个小时可以消灭禽流感病毒,摄氏100度的热水1至2分钟才可以剿灭病毒。反之,低温中它活得快乐无比。病毒在禽类的骨髓中也可生存。因此要在正规市场购买处理好的禽类,食用前一定要煮透,刀切时尽量少接触禽类的骨髓和血液。

    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禽流感?

    郭元吉:病人高热不退,白血球明显下降,肺部阴影变化大,有禽接触史,接受呼吸道分泌物的检测,2至4小时即可得出诊断结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