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菊是光福渔民,尽管才30岁出头,但他在太湖上捕鱼已有十来年时间。昨天一早,他就和妻子收拾了部分生活必需品,开着渔船下湖了。在太湖光福港附近,张雄菊和妻子撒下了第一网。张雄菊用的是小型飞机网,三四米长的鱼网用钢管撑开在船身两侧,随着渔船缓缓前行,所到之处浅水区里的鱼虾尽收网底。这样的网专门用来捕捞银鱼,网具“技术含量”虽不高,但非常“专一”。一网捞上来,除了水草,绝大多数是银鱼。
记者踏上张雄菊的渔船时,船头的一只塑料筐里已经装满白花花的银鱼,娇嫩的太湖银鱼出水即死,但通体透明,很是诱人。旁边的一只水箱里,还盛放着很多没来得及从水草中挑拣出来的银鱼。一网兜抄向水箱,密密麻麻尽看到银鱼芝麻大小的黑眼睛。记者用手指比划了一下,大多银鱼身长超过了一根手指。有关渔政人员介绍,捕捞情况显示,今年的银鱼明显“长个了”,平均身高在7到8厘米,而去年平均只有4到5厘米。
一个多小时,捕了5公斤多银鱼,张雄菊对这样的收获挺满意。他告诉记者,以往在太湖开捕的头几天,运气好的时候一条船一天一般能捕到50多公斤银鱼,以后几天的捕捞量一天比一天少。“今年看样子会增加,人工放流还是有用的。”张雄菊说,一般到10月1日左右,渔民捕捞银鱼的时间会缩短到一天一两个小时。
记者在船尾看到,煤气灶、大米、食用油、酱菜以及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船舱里还堆放着被子铺盖。看样子,张雄菊小夫妻打算在船上住下了。“这几天渔民基本上吃住在船上,一年的收入主要就靠这几天。”张雄菊说,银鱼捕捞一季,收获好的渔民可进账几万元,但不理想也有只收获几千元的,“捕到多少是多少”。
昨天上午,太湖渔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吴林坤乘坐渔政快艇一直在太湖上密切关注渔船捕捞情况。到下午4点多,吴林坤收集到的信息显示,在水质改善、人工放流等因素下,今年太湖渔业结构明显优化,银鱼、白鱼、白虾等“太湖三白”以及鳗鱼等高附加值经济鱼类产量增加明显。昨天平均每张飞机网一小时能捕3到3.5公斤银鱼,去年只有0.5到1公斤,出现了罕见的成倍增长势头。由于今年渔政部门优化了人工放流结构,花白鲢产量有所下降。
据统计,今年以来,渔政部门先后在太湖放流了1亿粒银鱼受精卵,去年全湖银鱼总产量约298吨,今年有望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