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畜共患病?
答: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
人畜共患病是如何分类的?
答: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方法很多,总的讲,可以根据病原、流行环节、分布范围、防控策略等需要分类。按病原分为三类:一类为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如口蹄疫、狂犬病等;一类为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另一类为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人畜共患病有多少种?
答: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00种。较重要的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种、寄生虫病22种、其他疾病5种)。炭疽、狂犬病、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就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
答: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禽流感、口蹄疫、链球菌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破伤风、狂犬病、肉毒梭菌中毒病、猪丹毒、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住肉孢子虫病、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等。
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有哪些?
答:人畜共患病主要对人类健康、畜牧业安全生产、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危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人类大批死亡、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带来生物灾害,影响社会稳定。
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人畜共患病有哪些特征?
答:人畜共患病的特征主要有群发性、职业性、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五大特征。
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答: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主要有病畜、病禽等患病动物、带菌动物和病人等。其中,绝大部分以动物为传染源。人作为其传染源的病很少,主要的有结核、炭疽等。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答:人畜共患病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和节肢动物传播。如通过飞沫、飞沫核或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结核、布鲁氏菌病等;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食品可以传播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可以感染破伤风、炭疽等;通过蚊、蝇、蟑螂、蜱、虻、虱和蚤等节肢动物的叮咬可以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人与家畜对人畜共患病的易感性有什么不同?
答:人畜共患病对人和家畜都有侵袭力。但是,人和家畜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感染后所表现的临床特征也不同。有相当多的人畜共患病,动物感染后仅呈隐性感染,而人则不然,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易感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什么叫自然疫源性?
答: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和家畜的感染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三、人畜共患病的诊断和防控
人畜共患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答:人畜共患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诊断和免疫血清学诊断等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疾病的感染途径、流行特征和疫情监测结果进行诊断;病原学诊断主要是采集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查;免疫血清学诊断是利用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反应进行诊断,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琼脂扩散实验、中和实验等。
人畜共患病诊断工作的防护要求有哪些?
答:人畜共患病诊断工作是个危险的工作,可能会深入疫源地、接触病原、感染发病并扩散病原,同时,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可以作为生物武器。因此,不仅要穿防护服和注意消毒,做好个人防护,也要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
怎样做好人畜共患病的监测?
答:人畜共患病的监测是在诊断基础上,对疫情进行长期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影响疾病发生、传播和流行的因素,掌握疫病流行规律,进行疫病风险分析和评估。人畜共患病监测是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其监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动物疫情监测,即选择一定的样本,用规定的方法进行疫病分布情况检查和疫情统计分析;二是人间疫情监测,即对卫生系统公布的人畜共患病疫情进行统计和分析,注意人间疫情的发展变化情况;三是疫源地监测,即研究和分析疾病在地理分布上其疫源地的消长和变化规律。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原则是什么?
答:人畜共患病也和其他疾病一样,有着各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干预后,可以防止其发生。总的防治原则有以下5项:
(1)做好监测工作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来完成。实践证明,做好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有利于及早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2)控制和消灭感染动物对检出的感染动物及其产品,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牧民、饲养员、兽医、动物性食品加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地质工作者和军队有关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的医学工作者,是人畜共患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应该作为卫生监测的主要对象,一旦受到感染应及时予以治疗。
(4)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消灭媒介动物,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搞好饮水、食品的卫生监督是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重要措施。
(5)提高免疫力给人群和动物群进行免疫接种,提高抗病能力。
人畜共患病预防的关键措施有哪些?
答:人畜共患病预防的关键措施就是要消灭病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环境卫生,根除动物传染源。人畜共患病的预防,首先就是要坚持科学的饲养和卫生防疫制度,采取免疫和净化等措施,消灭动物传染源,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
(2)严格动物检疫,切断传播途径许多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暴发,都是由于患病动物或产品的流动引起的。因此,要加强检疫工作,加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控制疫病的传播。
(3)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主要是整治好环境,消除有利于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等滋生的环境条件。
(4)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护能力。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地表水,防止蚊蝇叮咬,保证饮水清洁和食品卫生,提高抗病力。对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处置原则是什么?
答:人畜共患病的处置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依法处置。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2)做到“早、快、严、小”。一旦发生疫情,要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兽医和卫生同步到位。当发生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兽医和卫生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疫情通报,共同在现场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和人间疫情的处置、疫情预测预警等工作。
如何报告人畜共患病疫情?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或与动物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发生人畜共患病临床可疑症状,或者人间发生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而动物疫情不明的,应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报告或通报。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
如何确认人畜共患病疫情?
答:人畜共患病疫情按照下列程序认定:
(1)动物疫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有相关资格的防疫人员进行疫情调查和诊断,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2)对怀疑为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采集病料,按照要求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确诊。
(3)疫情确认后,由省级疫控机构在2小时内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
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如何启动应急指挥系统?
答:发生一级疫情时,农业部启动应急指挥系统,组织疫区省实施疫情扑灭,非疫区省加强预防;发生二级疫情时,启动省人民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市县人民政府扑灭疫情;发生三级疫情时,启动地(市)人民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组织疫区县人民政府扑灭疫情。
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总指挥,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同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急指挥工作是如何分工的?
答:人畜共患病疫情应急工作由政府指挥,部门分工负责。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和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实施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工作。
(2)卫生部门负责人间疫情的控制、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宣传防护知识。
(3)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交通、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出人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所需的物资储备、应急处理经费落实、社会治安维护、动物及其产品市场交易监管、口岸检疫、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应该支持和配合驻地人民政府做好疫情防治的应急工作。
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一旦发生疫情,要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按照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早、快、严、小”的原则坚决扑杀,严格隔离,彻底消毒,强制免疫,严防疫情扩散。
(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将病人或患病动物所在的村划分为疫点;将疫点周围3公里以内的地区划分为疫区;将疫区周围5公里以内的地区划分为受威胁区。
(2)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所有患病、同群或暴露动物,被扑杀动物和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交通工具、用具、畜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3)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根据需要,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对被污染的畜舍、场地、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并对进出疫区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动物和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扑杀易感动物、强制免疫和其他管理措施。
(4)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净化阳性动物,或者使用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建立免疫档案。
(5)各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
如何解除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封锁?
答:疫点、疫区内所有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的监测,没有发现新感染动物和新发人间感染,动物疫情由动物疫控机构人员审验合格后,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
四、地震灾后人畜共患病疫情的防控
为什么地震灾后容易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
答:遭受地震等灾害后,容易诱发疫情,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大量的畜禽在地震中直接死亡或者是震后由于缺水缺饲料等原因引起死亡,而每一个死亡的畜禽都是病原体的滋生体,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地震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一些在土壤中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梭菌等被暴露,极易引起人和动物感染;三是由于动物抵抗力下降,存活的动物很可能成为病毒、细菌传播的媒介;四是环境中存在的细菌和病毒,极易通过食物、饮水及伤口对人和动物造成感染。
地震灾后容易发生哪些人畜共患病?
答:地震灾后对人和动物威胁比较大的人畜共患病有:病毒类主要有禽流感、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细菌类主要有链球菌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肉毒梭菌中毒症、破伤风等;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囊虫病、血吸虫病等。
地震灾后防控人畜共患病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地震灾害导致大量畜禽被压死,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滋生。因此,对病死畜禽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要及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2)震后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应对环境、畜禽圈舍和饲养场所等进行严格消毒。
(3)加强免疫接种。地震灾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要按要求和免疫程序加强免疫。
(4)加强疫情监测。兽医部门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工作,发现疑似疫情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5)做好水源管理,要做到人畜饮水分开,保证饮水卫生。
(6)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控制疫病传播和扩散。
(7)消灭媒介动物,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加强饮水、食品的卫生监督。
地震灾区如何对人畜共患病做好个人防护?
答:主要做好以下个人防护措施:
(1)地震灾区人民要加强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勤消毒、勤晒衣被,禁止人畜混住。
(2)地震灾区的部队官兵、志愿者、救援者等一线工作人员,要穿防护服,戴手套和口罩进行防护,对伤口要及时采取消毒、包扎等措施,对使用过的工具和防护物品等要注意消毒。
(3)接触和处理动物尸体和病畜禽的人员,必须遵守防护制度(即穿着防护服、做好消毒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4)当怀疑感染人畜共患病或发现疑似人畜共患病症状后,应立即到当地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就诊。
五、常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动物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答: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畜禽是主要传染源,猪对乙脑病毒自然感染率高,猪种群更新较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循环。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猪、马、驴、狗、鸭、鹅、蝙蝠和各种鸟类及一些实验动物均可被感染。
乙脑病毒对温度、乙醚、氯仿等敏感。100℃加热2分钟或56℃加热30分钟即可将其灭活。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强,冷冻真空干燥后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许多野生动物均对病毒易感,并可能出现病毒血症。除马和猪外,其他动物很少出现临床症状。部分马匹感染后可出现脑炎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兴奋或麻痹,常出现阵发性抽搐,多数马匹预后不良,遗留弱视、唇麻痹和精神迟钝等后遗症。猪感染后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0℃~41℃,呈稽留热,结膜潮红,便秘,粪便表面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黏液,部分病猪后肢麻痹,关节肿大,倒地不起,直至死亡。
乙型脑炎有什么流行特征?答:主要有以下特征:
(1)流行地区本病流行地区广泛,我国除东北、西北的边远地区及高原地区外,均有本病的流行,但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
(2)流行季节在热带地区,全年有散发病例。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月~9月,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而在冬春季节几乎无病例发生,其原因主要是蚊虫繁殖、病毒在蚊体内的复制以及蚊虫吸血活动受气温、雨量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发病年龄结构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约占病人总数80%以上。
(4)发病形式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者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较为少见。
(5)传播环节复杂自然界本病的传染源多,传播媒介也多,动物间传播流行较普遍。
(6)流行规律及预测乙脑病毒在自然界传播的基本环节已经明确,但流行规律还未完全认识。目前看来,引起大流行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①易感人群的增加;②气象因素:降雨量、气温;③猪自然感染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的高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对人有什么危害?
答:我国是乙脑的高发区。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规模接种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率显著下降,全国范围的流行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局部地区还存在暴发流行,其中5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和河南6个省和直辖市。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天~15天,病人临床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
如何防治乙型脑炎?
答:一是控制动物传染源。做好畜禽的免疫接种、疫病净化工作,并加强饲养管理。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中间宿主,饲养场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可用中草药如青蒿、苦艾、辣蓼等在饲养地烟熏驱蚊,每半月喷灭蚊药一次。
二是灭蚊。乙脑的传播者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它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滋生于稻田和其他浅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滋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三是人群免疫。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即灭活疫苗(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2周~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
四是对病人采取对症、支持和综合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脑,抢救病人要把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三关”。
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有哪些症状?
答: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的烈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脚鳞出血;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和面部水肿;鸭鹅等水禽可见神经和腹泻症状,有时可见角膜炎症,甚至失明;部分禽产蛋突然下降;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黏膜可见带状出血;胰腺、气管及其他组织广泛严重出血。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鸡、火鸡、鸭、鹅等多种禽类易感,多种野鸟也可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冬季和春季易发,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可达100%。
如何确诊高致病性禽流感?答:根据禽病的流行情况、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做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有哪些临床症状?
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症状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升高。
如何防范人感染禽流感?
答:要尽量减少和病禽的直接接触,接触禽类后,应彻底消毒;不收养野生鸟类,饲养的家禽和观赏鸟类要做好免疫;砧板一定要生熟分开,不吃半熟的禽类食品;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必要时服用维生素C类的药物,以提高抵抗力;得了禽流感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什么是狂犬病?动物感染狂犬病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动物表现为极度的神经兴奋而狂暴不安和意识障碍,异嗜,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唾液分泌增多,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亡;剖解见脑膜、脑灰质和白质小血管充血、出血。
狂犬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答:狂犬病一般多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温暖季节发病较多。咬伤部位越接近头部伤口越深,其发病率越高。潜伏期变动很大,与动物易感性、伤口距中枢距离、病毒毒力和数量有关,一般2周~8周发病,有时更长。咬伤是狂犬病病毒传播的最重要途径,98%的动物或人的狂犬病都是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引起的。
如何确诊狂犬病?
答:狂犬病的确诊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获得。实验室诊断主要有荧光抗体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狂犬病抗体检测等方法。
人感染狂犬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答:人的狂犬病又称为“恐水症”。人感染狂犬病后,潜伏期一般为30天~60天,也有长达几个月或以上。患者开始时焦躁不安,不适,头痛,体温升高,随后兴奋和感觉过敏,流涎,对光声敏感,瞳孔散大,咽肌痉挛,吞咽困难,并出现恐水症状,甚至听到流水声就发生惊恐和痉挛性发作。兴奋期可能持续至死亡,或在死前出现全身麻痹。
如何防治人感染狂犬病?
答:对家养犬等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对感染动物实施安乐死,防止患病动物攻击人类;人狂犬病的预防首先要从防止暴露着手,旅游者、动物饲养人员、相关动物从业人员和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在存在暴露危险前,应当进行暴露前免疫;作业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服装;狂犬病高免血清通常用于暴露后紧急治疗,但在发病后使用无效;人出现狂犬病症状以后,进行治疗一般不会治愈。
什么是链球菌病?动物链球菌病有哪些症状?
答:链球菌属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双球或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该属细菌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尘埃、动物体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乳汁等,大多数为正常菌群,不致病,但有的种可引起多种动物及人发病,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而发生链球菌病。动物感染链球菌病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新生畜败血症,生殖道、皮肤及伤口感染,乳腺炎,各种化脓等症状。猪链球菌2型感染猪后,可引起猪脑膜炎、关节炎、肺炎、心内膜炎、多发性浆膜炎、流产和局部脓肿,在易感猪群可暴发败血症突然死亡。
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链球菌的易感动物较多,猪、马属动物、牛、绵羊、山羊、兔、水貂以及鸡等均有易感性。发病动物和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病愈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在自然情况下,链球菌病多半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受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感染,病原菌很快通过黏膜和组织的屏障而侵入淋巴道与血液,随即随血流散布全身。
如何鉴别诊断链球菌病?
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能作出初步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为本病。进一步确诊还应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等。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家畜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家畜感染后,主要症状是引起母畜流产,公畜出现睾丸炎,导致患病家畜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下降,并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在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其他家畜也可发生。布鲁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家畜产子季节较多发。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家畜感染布病潜伏期短的半月,长的可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也可能终生带毒但不发病。
经口感染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动物可长期甚至终身带菌,从乳汁、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病原菌,特别是当动物流产时,会排出大量病原菌,污染草场、畜舍、饮水、饲料等。易感动物接触到以上污染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
如何确诊布鲁氏菌病?
答: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疑似布病,确诊要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常采取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进行确诊。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后有哪些症状?
答:人患布鲁氏菌病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60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生殖系统炎症、疼痛(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乏力等,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病程在3个月内为急性期;3个月~6个月为亚急性期;6个月以上为慢性期。病人在急性期有发热、寒战、虚汗、疲乏、游走性关节疼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但一般多为缓慢发病,病人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睾丸炎、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发热后常伴有大量出汗、头痛等症状。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鲁氏菌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鲁氏菌病病期长,称其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鲁氏菌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称其为“懒汉病”、“蔫巴病”等。
如何防治人感染布鲁氏菌病?
答:对饲养的家畜进行免疫接种,防止疫病从动物传染给人;接触动物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毛皮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可进行预防接种;一旦感染布鲁氏菌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什么是结核病?动物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答: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属中不同分枝杆菌种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动物感染后,其临床特征是病程缓慢,渐进性消瘦,咳嗽,可在多种器官组织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或钙化病灶,其中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
结核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结核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约有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感染本病。易感性因动物种类和个体不同而异;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很强,羊极少感染本病。结核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零星散发。其潜伏期一般为3周~6周,有的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人和动物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部分由消化道传播。患病畜禽,尤其是开放性患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以带菌,易感动物接触以上污染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可感染此病。
如何确诊结核病?
答: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为疑似结核病,确诊要进行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或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查。
人感染结核病后有哪些临床症状?
答:人感染结核病后不一定发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有的潜伏期长达10年到20年,有的潜伏期在3年~5年,也有短至几个月的。
人感染结核病后,表现为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等症状。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血和胸痛等,病程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如何防治人结核病?
答:早期发现,并合理治疗,是预防结核病的根本措施;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结核病人应及时到医院治疗,可采取抗菌治疗和化疗等治疗措施。
什么是炭疽?动物感染炭疽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感染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黏膜呈蓝紫色,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和皮下、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等。
炭疽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多发生于6月份~8月份,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江河泛滥或低洼地放牧等容易发生传染。患病动物及其尸体是主要的传染源。动物采食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土壤和饮水或者吃了带菌的骨、肉、血粉等通过消化道感染;或者吸人含有炭疽芽孢的尘埃通过呼吸道感染;另外,炭疽杆菌也可通过皮肤上的伤口造成感染。
人感染炭疽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答:人类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染病的牲畜肉类、吸人含有炭疽杆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造成感染。人类炭疽的流行常发生在动物炭疽的流行之后,主要通过患病或死亡的食草动物感染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发败血症。
如何防范人感染炭疽?
答: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是防治炭疽的主要措施。每年定期对家畜接种炭疽疫苗;对病死动物要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疫区或易感人群,首先应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对患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什么是肉毒梭菌中毒症?动物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答: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人畜食入含有肉毒梭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发生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肉毒梭菌是一种腐生菌,遍布于自然界,在腐烂的动植物中繁殖,产生毒力极强的外毒素。肉毒梭菌毒素无色、无臭、无味,不易察觉,且在干燥、密封和阴暗的条件下,可保存多年,必须注意防范。人或动物食入变质食物,动物食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可中毒,每年的春、夏、秋季多见,冬季自然停止。
动物肉毒梭菌中毒症潜伏期4小时~20小时,长者可达数天。其症状与严重程度取决于摄入毒素的量和动物的敏感性,食入毒素后出现症状越早,说明中毒越严重。病禽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麻痹,头颈软弱无力,故称为“软颈病”。马、牛、羊食入毒素后,多在3天~7天内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软弱和麻痹,可见咀嚼和吞咽困难、垂舌等。死前体温、意识和反射正常,严重者数小时内死亡。本病死亡率较高。
肉毒梭菌中毒症流行特征是什么?
答:主要流行特征是:
(1)传染源带菌的畜禽及鱼类为传染源。该病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病菌由动物(主要是牛羊等食草动物)肠道排出,污染土壤、沙土等环境。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猪肉及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部分地区曾因食用豆豉、自制豆腐及不新鲜的鱼、猪肉、猪肝而发病。
(3)易感动物除人类外,畜禽均具有易感性,其中鸭、鸡、牛、马多见,猪、犬、猫少见。
肉毒梭菌毒素对人有什么致病性?
答:人发生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时,潜伏期12小时~36小时,最短为2小时~6小时,长者可达8天~10天。起病突然,病初可有头痛、头昏、眩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稍后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口腔及咽部潮红,伴有咽痛,如咽肌瘫痪,致呼吸困难。颈肌无力,头向前倾或倾向一侧。病死率30%~60%。
如何防控肉毒梭菌中毒症?
答: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由于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是食源性,严格管理与检查食品,尤其应注意罐头食品、火腿、腌腊食品的制作和保存。食品罐头的两端若有膨隆现象,或内容物色香味改变者,应禁止出售和食用,即使煮沸也不宜食用。禁止食用发酵或腐败的食物。在动物饲养中不要饲喂霉变和腐烂饲料。
治疗可采取洗胃,催吐,缓泄,灌肠,补液,强心等。这些措施应在吃入可疑食物时进行,待出现症状则不能治愈。
什么是破伤风?动物感染破伤风的症状有哪些?
答: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伤口,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又名强直症、锁口风,是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神经毒素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剧毒物质,能引起动物运动神经中枢反射兴奋性增高和全身肌肉或某些肌群呈持续性痉挛收缩。致死率很高。
破伤风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破伤风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牛、羊、马等家畜的肠道和粪便中,而且普遍存在于土壤中。创伤或外伤污染是破伤风的主要侵人途径。破伤风多为散发,极少发生大流行。
如何诊断感染破伤风?
答:破伤风梭菌分布广泛,如果病人无临床症状,即使伤口找到破伤风梭菌也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故破伤风的诊断主要根据有无创伤病史和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作微生物检验,仅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
人感染破伤风后有哪些症状?
答:人感染破伤风后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天~2天,长的达2个月,平均7天~14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前期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现张口困难,咀嚼肌痉挛,患者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收缩,身体呈角弓反张,面部紫绀,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病死率约50%,新生儿和老年人尤高。
如何防范感染破伤风?
答: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困难,应以预防为主。
(1)主动免疫平时对战士、建筑工人等进行预防接种。当受伤后有可能感染时,应及时加强免疫一次。
对孕妇应进行一次破伤风免疫。
(2)紧急预防如遇严重污染创伤或受伤前未经全程基础免疫者,除用类毒素加强免疫外,可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什么是猪囊虫病?猪感染猪囊虫病有哪些症状?
答:猪囊虫病是猪囊尾蚴病的俗称,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和野猪等中间宿主的肌肉以及一些器官组织内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猪感染猪囊虫病后,对猪的危害一般不明显,主要是影响猪的发育和生长,特别影响幼龄猪的生长。重度感染时,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水肿,衰竭,胸廓深陷入肩胛之间,前肢僵硬,发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大量寄生于猪脑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紊乱,特别是鼻部的触痛,强制运动,癫痫,视觉紊乱和急性脑炎,有时突然死亡。
猪囊虫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猪囊虫病主要感染猪和人,是猪与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发生与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猪囊虫病的唯一感染来源是猪带绦虫的患者。人感染猪囊虫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食入了猪带绦虫的虫卵和孕节,主要是因为猪带绦虫的虫卵污染人的手、蔬菜和食物,被误食后而受感染;二是猪带绦虫患者的内源性感染。
人感染猪囊虫病有哪些症状?
答: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的肌肉和各组织器官,如脑脊髓、眼、骨骼肌、心肌、肺、肠系膜、胸腺和皮下组织等引起相应的囊尾蚴病,其危害程度常因囊尾蚴感染的数量与寄生部位而异,从无明显症状至引起猝死不等。寄生于脑时,可引起癫痫发作,间或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和消失,严重的可致死亡。
人如何防范感染猪囊虫病?
答: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人畜粪便管理,改善猪的饲养管理条件,做到人有厕所,不随地大便;养猪实行圈养,不让猪散放,防止接触人粪,厕所与猪圈应分设;加强肉品卫生检验,检出的阳性猪肉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流入市场;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的或半生的猪肉,以防感染猪带绦虫;查治病人,切断感染来源。
什么是血吸虫病?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有哪些症状?
答:血吸虫病也叫日本分体吸虫病或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人和牛、羊、猪、马、犬、猫、兔、啮齿类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吸虫病。动物往往临床不表现症状,一般黄牛的症状较重,水牛、羊、猪的症状较轻,马一般不显症状。黄牛或水牛犊大量感染时,多呈急性经过。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腹泻,粪便带有黏液和血液。后期贫血,水肿,消瘦,最终可能衰竭死亡。
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血吸虫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和自治区。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末宿主这一全过程。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环节。
人感染血吸虫病有哪些症状?
答:人感染血吸虫病后主要以急性或慢性肠炎、肝硬化、严重的腹泻、贫血、消瘦为特征。
如何预防人感染血吸虫病?
答:血吸虫病重在预防,并应在流行区对人和动物同步进行查治。
(1)消灭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等特点。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三种。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流行程度,因地制宜。
(2)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主要措施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滋生地的环境以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杀螺药。
粪便管理。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管好人畜粪便在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方面至关重要。由于人尿和尿素分解后产生的氨能杀灭虫卵,因此采用粪尿混合储存的方法杀灭粪便中的虫卵,有助于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安全供水。结合农村卫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安全供水设施,可避免水体污染和减少流行区居民直接接触疫水的机会。尾蚴不耐热,在60℃的水中会立即死亡,因此家庭用水可采用加温的方法杀灭尾蚴。此外,漂白粉、碘酊及氯硝柳胺等对尾蚴也有杀灭作用。
(3)保护易感者。人类感染血吸虫主要是人的行为所致。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对预防血吸虫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难以避免接触疫水者,可使用防护器具,如穿长统胶靴,也可使用经氯硝柳胺浸渍过的防护衣或涂擦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等防护药物。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全身感染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发热、黄疽、贫血、血红素尿、流产、皮肤黏膜坏死及马周期性眼炎等为特征。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答: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而以7月~9月间最多发。地面积水是促成流行的主要条件。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猪。主要传播途径有:通过水浸泡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和眼鼻黏膜是最主要的人侵途径;经口腔、咽喉和肠道黏膜进入体内;通过动物间相互咬伤或吸血昆虫的叮咬而进入血液;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而造成水平与垂直传播。
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有哪些症状?
答: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后的潜伏期2天~28天,一般10天左右。人感染后发病急,早期有高热,中后期呈全身性出血倾向,表现溶血性贫血、黄疽、肺出血、肾炎、脑膜炎等,肺出血及肝肾功能衰竭为常见的致死原因。
如何确诊钩端螺旋体病?
答:钩端螺旋体病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夏秋季常见,多与接触污染水有关,幼龄动物多发,急性病例依据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流产和短期发热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病原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人如何防范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答:鼠和猪是钩端螺旋体病最重要的自然储存宿主,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主要是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搞好灭鼠工作;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改造疫源地;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应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军人野外训练和参加防洪时可口服对钩端螺旋体病有效的药物;在重点流行区除有禁忌症者外,应进行疫苗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