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规划,构建监测体系主体框架。各地充分整合自然保护区、鸟类环志、野生动物保护和救护繁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现有资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候鸟等野生动物主要聚集区域,共布设国家级监测站350处、省级监测站768处、市县级监测站约2000处,设置观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初步构建了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运转有序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
二是组建监测队伍,多渠道加强能力建设。各级林业部门通过自身调剂、增加原有岗位职责等方式,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总数约38000人的监测队伍。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累计培训监测人员5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人员队伍的日常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积极协调,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林业局的努力争取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分别被纳入《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落实基本建设中央投资1亿元,较好地保障了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建章立制,规范监测行为。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研究制定并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指导督促各级林业部门制定了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信息管理及保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员防护规则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了监测行为,保障了监测体系的长期有序运转。
五是广泛动员,严防野生动物疫情。各地林业部门和监测站切实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能力,壮大监测防控力量。3年来,及时发现、妥善处置了701起212种36223只(头)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情况,排查消除了大量野生动物疫情隐患,成功阻止了四川旱獭鼠疫、内蒙古野生鸟类禽霍乱、新疆野马流感等多起野生动物疫情的扩散蔓延。特别是成功防控了连续两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没有发生扩散到人和禽畜的情况。为确保一方平安、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野生动植物保护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