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散”是我国目前奶牛养殖的主要特点
“小”是指奶牛养殖规模小,户均养奶牛仅5头;“散”是指奶牛养殖分散,且分布在千家万户。我国目前奶牛养殖户有200多万个。
1头~20头规模的养殖户占97.8%。全国奶牛头数的70%均属“小而散”范畴,约占全国产奶量的66%。“小而散”的特点是,奶牛多半饲养在房前屋后或简陋棚舍,很是零散,所产的牛奶多数通过收奶站或挤奶站交售给乳品企业。
“小而散”奶农为我国奶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奶牛养殖“小而散”的形成有两个高峰期:一是1984年~1987年,我国政府接受联合国奶类援助项目,所获资金重点用来扶持个体养牛,此间全国奶牛头数平均年递增23.3%,牛奶产量平均年递增15.7%;二是2001年~2004年,我国政府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饲养奶牛,此间全国奶牛头数平均年递增22.8%,牛奶产量平均年递增28.6%。这是我国奶牛业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奶牛不到50万头,主要集中在国营农场,当时全国人均占有奶量不足1千克,老人、小孩喝奶都要凭票供应。从1984年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才陆续取消了凭票供应牛奶的办法。2000年~2006年,我国人均占有牛奶由7.3千克提高到23.5千克,一般城市都有牛奶销售,而且订奶可送货上门,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牛奶。“小而散”为解决喝奶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组建的“伊利”和1999年兴起的“蒙牛”,如今是我国最大的乳品企业,这两个新兴乳品企业就是靠家乡的“小而散”壮大起来的。与此同时,内蒙古的“小而散”也是在依靠伊利和蒙牛的带动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如今内蒙古的“小而散”占到全自治区奶牛养殖户的98.96%,占全国“小而散”的20%。河北石家庄“三鹿”在发展前期提出的口号是:“奶牛下乡,牛奶进城”,也是靠“小而散”逐步壮大起来的。如今河北的“小而散”占全省奶牛养殖户的97.71%,占全国“小而散”的14%。“小而散”为新兴乳品企业的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而散”需要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改造和提高
靠只占全国农户1%的“小而散”,目前已使中国奶业跻身于世界奶业的第三位。尽管如此,“小而散”由于奶牛品种不良、粗饲料品质较差、饲养管理粗放、卫生防疫不严等原因,年单产不到4吨的奶牛和原料奶质量欠佳等问题,已难以适应和满足现代乳品企业的需求。“小而散”的身单力薄难以应对诸如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压级压价、外国奶粉“入侵”等各种风险。“小而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小而散”需要改造和提高,一要改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二要改粗放管理为科学管理,三要改手工挤奶为机械挤奶,四要提高奶牛单产,提高原料奶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小而散”的改造和提高,应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有赖于国务院“扶持奶业持续发展八项措施”和农业部“促进奶业健康发展五项措施”的落实,有赖于得到乳品企业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重点是:①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奶农住得起的奶牛养殖小区;②健全全心全意为奶农服务的奶牛养殖技术服务体系;③确立让奶农接受的饲料和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④加大对奶牛良种、机械挤奶、卫生防疫等让奶农真正受益的资金补贴和信贷支持;⑤建立让奶农真正放心的奶牛政策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