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我国生猪经营形态经济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3-2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养猪业发展迅速。2002年末生猪存栏46292万头,当年肉猪出栏56684万头,猪肉产量达4327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51,2.85和3.81倍。而随着生猪饲养头数的急剧增加,我国养猪产业在生猪的品种、饲养、繁殖等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同时,生猪的经营形态及流通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近年来对于我国养猪产业的研究报告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对生猪生产的宏观政策分析及对猪肉消费供求的预测等方面。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生猪的经营形态的分析,把握现阶段我国生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分析经营形态的变化过程及形成的经济要因和现实意义,探讨我国养猪产业的变化趋势。 1、现阶段我国生猪的经营形态及其变化过程 经营形态可根据组织形态或企业形态来进行分类。对于农业经营而言,通过分析企业形态,也即分析生产手段的所有形式及经营的支配方式来进行分类是一种最普遍的方法。因此,农业经营形态一般被分类为家族经营、企业经营、共同经营、一体化经营等形态。这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的划分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相关,但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劳动力素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以农户家庭为代表的家族经营形态存在着相对的低效率,而在畜牧业生产中也有同样的现象。 我国的生猪经营在建国后的不同的农政期经历了农户散养、共养、集体饲养等几种不同的形态,而从改革开放以后到目前又可分为农户副业经营、农户专业经营及企业化经营。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曾经按此分类做过较长时期的调查和研究。目前有将生猪饲养形态仅仅分为农户散养与规模饲养的倾向,这主要是由于规模饲养包括了农户专业经营、企业经营及一体化经营等形态,而且后两者的比重较低。据此为了研究的延续,本文将我国的生猪经营分为农户散养农户的副业经营和规模饲养包括农户专业经营及企业化经营。农户的副业经营与农户专业经营的相同之处为两者均为家族经营,其不同点除了饲养规模及专业化程度的差异之外,还表现在饲养技术如饲料结构的配置、品种的选择、资金利用及对家族劳动力安排的差异上。企业化经营包括国营-集体所有制的集团养猪形式,一般来说具有大规模饲养和专业化的特征。 为了准确把握我国生猪的经营形态及其变化过程,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的各种形态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的考察,揭示了从1986-1996年的农户养猪普及率养猪农户数/总农户数及各个饲养形态饲养量的变化情况。一是农户养猪的普及率在1996年仍然维持着一个较高水平,每100农户中仍然有54.5户养猪;总饲养头数中,农户副业饲养形态仍然占有决定性地位,1996年80.7%的生猪是由农户散养的。二是农户养猪的发展趋势是养猪农户数的减少,副业养猪在总饲养量中的比率也呈一个递减的倾向,而户均猪肉产量呈上升趋势。 而关于这一时期的农户散养生猪的牛饲养规模,根据在不同地域的6个省的600户农户的调查认为,以水稻-小麦为基本作物的地区,其饲养头数为3.5-4头,平均约为3.88头;以小麦玉米为基本作物的地区,其饲养头数为1.5-2头,平均约为1.68头。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发展迅速,生猪的饲养规模也有扩大的倾向。 对520户的调查中,养猪的农户数为322户,普及率为61.9%。仅从该指标来看,与20世纪90年代几乎没有差异。这也可以说明,即使存在调查地区的差异问题,在总农户中,养猪农户数的减少并不明显。但比较南方与北方,可以发现北方农户养猪的普及率比较低。这可能一是由于相对于具有养猪传统的南方农村而言,北方农村农产养猪的比例原来就比较低;二是由于近几年北方农村农户规模饲养发展较快而形成的。 既然农户养猪的普及率仍然维持在一个高水平,那么,在总饲养头数中,规模饲养的比例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从全国的情况看,2001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为92.37万个,其中97.1%为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猪场,年出栏50-99头的小规模的猪场更是占到76.2%。根据此比例计算,2001年我国出栏生猪的30%为规模养猪场户饲养,而70%为农户散养,也就是说副业性的农户养猪依然是我国生猪饲养的主要形态。 为了进一步说明现阶段我国生猪各种饲养形态的比率,说明农户零散性养猪向大规模经营的转变。1990年全省出栏生猪2116.6万头,2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的比例为3.5%,到2001年,全省出栏生猪3165.8万头,规模养猪的比率增加到22.3%。猪的大规模饲养的比率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到2001年为止,江苏省的零散性的农户副业养猪仍然是养猪产业的主要饲养方式。这也验证了上述对全国生猪饲养形态的分析。 2、现阶段生猪经营形态的成因分析 2.1我国生猪主产区的农户传统的养猪方式具有技术合理性一般而言,在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耕种农业的生产手段较为落后的时期,农户的副业养猪在自给性的动物营养源、有机肥料源及财产,储蓄等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长期以来,农产保持养猪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处于同一个养猪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产的养猪有更高的普及程度。比如在与我国的自然条件、耕种农业类型、农法均相近的日本作比较时,可以看出我国农户副业养猪的特征。从畜牧业的发展阶段来看,1969年以后,日本的养猪业进入了专业化经营阶段。在这以前为副业养猪阶段有别,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日本的养猪农户数最多的年份为1962年,占总农户的比率为16.9%。而即使是该比率最高的关东地区也只有28.2%。远远低于我国的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农产普遍具有养猪的传统和习惯。 再分析一下我国生猪饲养的传统布局,可以发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主产区。最新的资料表明,2001年,长江中下游区川、重庆、鄂、湘、赣、苏、浙、皖及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60%。这也说明,虽然有东北等产区的崛起,但总体的饲养布局并没有大的改变。在传统的产区,养猪农户的比率相当高。2002年这一地区的农户养猪普及率仍然达74.5%。这一高比例实际上决定了我国生猪饲养形态的主体。 那么,从技术角度来分析,农户散养生猪为什么至今仍然会维持高的比例呢?仅从不同饲养形态的日增重及饲养期的差异似乎可以判断规模饲养的效率更高。但从饲料的角度去分析,却不难看出农户养猪的技术合理性。尽管农户散养的生猪出栏重高于规模养猪,但精饲料的使用量却比规模养猪少11.8kg,而青粗饲料的消耗量多217.5kg。这说明了农户的副业性养猪除使用精饲料外,还大量利用了耕种农业的副产物。因此,可以做出以下的判断。由于受土地政策的影响,我国的耕种农业的规模较小。农户通过零散性的副业养猪来作为耕种农业的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耕种业为养猪提供了“绝对饲料”,农户利用谷物及其副产品和家庭的剩饭残羹进行饲养;另一方面养猪为耕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生猪的副业饲养形态具有经济合理性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由于劳动力的过剩及农业的相对低收入,农民在经营土地的同时,会通过各种形式以追求收入的提高。而农民就业机会的缺乏使得农民在坚持小规模农业经营的同时,会利用闲置的资源来发展多种经营,以维持家计。2002年的统计表明,在农户家庭经营纯收人中,畜牧业收入占11%,而畜牧业收入中的大部分为养猪收入。这个比例也说明了农户的副业性养猪仍然对于农户经济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农业的副业养猪利用简易的猪圈及农户自产的谷物,其现金支出较少。据笔者在江苏省北部地区的农户养猪的调查,农户副业养猪的谷物饲料的80%来源于自产的大麦、小麦及水稻等。 1997年农业部妁调查资料显示的该比例为60%。与此相反,规模养猪的饲料基本上都利用配合饲料,其饲料报酬虽然高于副业养猪,但也造成了直接生产费比农户散养高。另外,两种饲养形态在成本上最大的差别在于用工作价,这可以认为是由于规模效应引起的。农户散养生猪的每头纯收益虽然低于规模养猪,但由于其在生猪饲养过程中,现金的支出只有苗猪费和防疫费用等,而肉猪出栏却可以带来数百元的现金收入,在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生猪饲养表现为储蓄的一种手段,具有经济的合理性。2.3农业资本的薄弱和农户收入水平的低下客观上延缓了生猪散养向规模饲养的转变生猪饲养实际上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规模饲养中,除了猪场建设所必需的猪舍、设备等固定投资以外,占直接生产费用75%左右的饲料需要大量的资金。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饲料、粮食等部门进入到生猪饲养行业,但由于比例较低,而农村中的现有农业资本却十分薄弱,无法在大范围内引起生猪饲养形态的变化。 分析华南地区生猪饲养形态的变化,就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广东等省由于资本进入农业较早,生猪饲养的规模化进程就比其他地区快。2001年,华南地区的猪肉产量虽然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3.2%,但年出栏头数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占全国的比率却达20%以上。3000-10000头的养猪场占全国同等规模猪场的比率为26.9%,10000-50000头的养猪场的比率为28.0%,50000头以上猪场更是占到了36.4%。 再比较江苏省内的农村经济实力差异较大的两个地区的生猪饲养情况,可以看出两地饲养形态的不同。2001年,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年出栏生猪为204.7万头,其中由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饲养的生猪为105.9万头,规模饲养的比率达51.7%。与此相对照,当年苏北地区的盐城市年出栏生猪为555.9万头,由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饲养的生猪为64.1万头,规模饲养的比率仅为11.5%“6”。由于两地区同处于江苏省,从饲养品种、技术、资源状况来看并没有大的差距,两地区的生猪饲养形态的巨大差异应该与农业资本的强弱及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相关。 3、结论及建议 尽管我国的生猪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规模专业化养猪在华南地区及一些大城市郊区也渐成气候,但从目前全国范围的普及度及其饲养量所占比重来看,养猪产业的基础仍然是零散的副业性的农户养猪。分析其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在现行土地政策的条件下,劳动力的过剩及农产的相对低收入使副业养猪经营成为必要,也就是说这种农户散养形态有其经济合理性;而自给型的饲料构造及经营上的柔软性使副业养猪的存续成为可能,也即存在着技术合理性。这两个因素的作用,造成了现阶段我国的生猪饲养形态。 虽然副业性农户养猪在我国生猪的主产区与耕种农业的结合程度较高,农户饲养的生猪也很好地起到了用畜和粪畜的作用,然而,这样一种饲养形态决定了养猪产业在新技术的推广、谷物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猪肉品质、市场流通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户散养向专业化饲养的转变是一种必然。 针对现阶段我国生猪的饲养形态及其变化趋势,导人包括粮食、饲料、油脂、零售商在内的各种资本进行养猪一体化经营,是在现有条件下较快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从其他发达国家来看,生猪饲养农户的大幅度减少的同时会伴随着农户饲养规模的扩大。我国虽然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户收入水平低,再加上我国生猪主产区的农户养猪有较长的传统,生猪在耕种农业中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个进程可能会比较长。采取生猪生产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既可以规范饲养模式,有利于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又可以使农民根据利益均分的原则,得到一体化经营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提高收入,从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扩大饲养规模。也就是说,要认识到在生猪主产区的养猪农户比率仍有70%前后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除了要加快产业化进程,在生猪的规模饲养场有所突破外,通过发挥龙头的作用,以点带面,提高农户整体的饲养水平,才是在现阶段解决生猪饲养诸矛盾、提高我国猪肉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中国养猪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