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分段饲养 户户联保 打破蛋鸡业发展困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3-05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4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关于如何推进蛋鸡业全面升级,近几年行业同仁见仁见智,都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诸如建设标准化鸡舍、实施健康饲养法、改造旧鸡场、实现设施设备升级等。在这里,专业人士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解决农村蛋鸡业发展制约瓶颈的问题。 以全进全出打破疫病困扰 河南省近20年蛋鸡业的发展体现了5个特点:一是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方式占主体,市场95%以上的鲜蛋由他们提供;二是饲养规模由小到大,从每家每户三五百只发展到目前的二三千只;三是设施设备简陋,投资不足;四是疾病防控能力差;五是价格波动周期明显,从业者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众所周知,当前制约家禽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疫病,而造成目前疾病困扰的根本原因正是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在这种饲养模式下,大鸡小鸡混养,大鸡发病小鸡遭殃,一个饲养场(户)发病,波及全村、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并且经常是一病未平一病又起,循环往复,损失巨大。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推行全进全出制,就是一个饲养场(户)只养一批同日龄的鸡,这些鸡同时进场同时出栏,鸡群出栏后彻底清理、消毒,并空舍一段时间,等于每次进鸡时都是一个新场。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这种办法相当有效。 建后备鸡场实施分段饲养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广大农村养鸡户缺乏资金建设新场和改造旧场,更不可能投巨资将后备鸡与产蛋鸡分开建场,所以迫切需要实行社会化分工,由各地政府规划、引导和扶持建设一批后备鸡场。产蛋前的鸡群由后备鸡场饲养,产蛋鸡群由农户饲养,后备鸡场挣育雏育成阶段的钱,农户挣产蛋阶段的钱。有条件的农户可以自己投资建立配套的后备鸡场,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则可以先扶持建育雏鸡场,待条件成熟时再建育成鸡场,建多少后备鸡场完全由市场调节。也许有人担心,后备鸡场建成后会不会无鸡可养或育雏育成的鸡无人购买,从十几年来蛋鸡业的发展情况看,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推进社会分工、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关键环节是建立专业的育雏育成后备鸡场,所以各地政府应把此环节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如给予一定额度的投资补贴和贷款贴息,也可以争取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支持,或利用土地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场。 在引导扶持和建立专业后备鸡场的同时,还要引导广大饲养场(户)规范和改造自己的原有鸡场,小步骤、分批次地逐渐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化饲养过渡。如果能够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按这一路线推进,再过二三十年,相信我国的蛋鸡业也会实现现代化,到时农民的收入会更高、更稳定。 拟行业保险抵抗疫病风险 推进社会分工、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蛋鸡饲养模式只是解决农村蛋鸡业发展制约瓶颈的一个方面,很有必要辅之以户户联保式的家禽业保险。其基本思路包括:建立家禽业政策性保险基金体制(强制性),凡是饲养户都要参加。有联保性质,一场(户)发生问题,大家都受损失,都要承担一定的保险费,发生问题的场(户)数量越多、面积越大,大家受的损失就越大,反之亦然。保险基金来源于3个方面,即政府补助、农户交纳和饲养龙头企业交纳。额度按每只产蛋鸡0.25元,其中政府0.15元、农户0.05元、龙头企业0.05元。保险基金不能以盈利为目标,要单独设立,封闭运行,节余来年再用。保险基金可以交协会或某合作组织管理,政府随时审计和监督,防止违规使用。保险赔付只限于疫病损失,正常死淘不赔付,且只有当年死淘率超过平均水平(如10%左右)时才予赔付。饲养场(户)死鸡数的确认要取得协会和周边饲养户(即联保户)的认可,否则不予赔付,防止骗保。

    本着有利于尽快推进家禽业保险机制的形成,提高场(户)参保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可首次拨付一定数额的家禽保险基金给各地的家禽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作为启动资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