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开始,“青竹模式”就在湖南叫响了。“青竹模式”源于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该村地处湘潭市郊10公里处,紧靠长株潭交通要道。全村412户,1557口人,耕地1696亩。过去,这里的资源是稻谷加稻草,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01年青竹村成立了青竹生猪产业发展协会,到2004年,全村年出栏生猪2.8万头,人均17.5头。近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青竹生猪产业发展协会会长卢国良,他告诉记者,青竹村去年全村出栏生猪2万头,纯收入1198万元,仅养猪一项人均纯收入7600元。
青竹之成为模式,核心在运行机制。“青竹模式”的基本运作机制是,协会与食品、饲料、种猪场等签订安全猪肉产销合同,为会员提供全程“七统一”服务。包括统一购销:协会每年向伟鸿食品公司上报各月销售计划,再按公司制定的保护价格收购会员饲养的合格生猪。统一引种:协会根据农户上报的购种计划,统一到正规种猪场购种,同类品种一般比农户分散引种优惠10%。统一防疫:协会聘请2名专职兽医对会员饲养的生猪实行统一防疫和消毒,确保免疫率100%。统一培训:每月由协会邀请市县畜牧兽医专家进行养猪技术讲座和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统一供料:协会统一向会员提供饲料公司的优质饲料。饲料公司为该村提供12万元的饲料垫底,直销吨价比市场价低7%左右。现在养殖户自配饲料,每头猪可降低成本30元以上。统一结算:业务往来款由协会负责结算,收购生猪款协会在扣除饲料款等费用后再结算到联保小组和饲养户。统一贷款:通过协会统一申请,以3户以上为单位,联户联保,向银信部门申请贷款,贷款的使用要接受协会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同样是协会运作,“青竹模式”的特点在于创新。一是扶植方式创新。2004年,协会得到了中央财政20万元的支持,利用这笔资金,协会出台了新建栏舍奖、生猪出栏奖、生猪品改奖等,带动了农户对农业生产600多万元的投入。二是销售渠道创新。协会与生猪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签订合同,农户专注于生产,没有后顾之忧,而且稳定获利。三是融资渠道创新。2003年实行“联保贷款”。改写了农户贷款难的历史,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实现双赢。四是养殖方式创新。“无公害养殖”使生猪品种、防疫、饲料更有保障,“猪-沼-农”生态模式得到发展。通过几年发展,全村现在具备自繁自养母猪2000头、年出栏生猪3.5万头以上的能力,稳定了水果、养鱼、蔬菜、水稻生产,通过了无公害生猪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出口基地的认定,注册了“湘九红”商标,还荣获省级“畅销产品奖”。6年来,青竹人均收入由1930元上升到8480元。协会还带动周边千余农户扩大生猪生产,增加了收入。
卢国良告诉记者,“青竹模式”也面临新问题,农户担心政策不稳定,担心猪价大波动,担心猪病难控制,担心饲料继续涨价。这四个担心使得农户不敢多养猪。养得多,难以抗风险;养得少,难以见效益。而协会实力有限,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他建议,国家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对生猪生产大县建立价格稳定机制,巩固和稳定已出台的扶植生猪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生猪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建立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了长效机制,“青竹模式”才能够持续生存。协会如果能够在生猪价格低谷期对会员户实行奖励,确保母猪存栏基数;如果能够搞活流通领域,建设稳定供应的种猪场、生猪调运站、产销信息中心,卢国良说,青竹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将有望达到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