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政策扶持生猪生产 供应缘何不见起色?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1-03  
      为抑制持续上涨的猪价,2007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猪生产的政策。然而,直至2007年底,各地的生猪供应仍未见起色。 猪养多了→生猪收购价格下跌→养猪户赚不到钱→很多人不再养猪→生猪存栏大量减少→猪肉价格迅速反弹→养猪户没有猪可卖,还是没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养猪生产跟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脱节,以及农户将尚未到达出栏要求的生猪提前投放市场的短期行为,直接导致生猪价格的反复。 政策未见效果 在2007年5月份肉价上涨后,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能繁母猪补贴50元/头、对能繁母猪给予保险补贴、实行生猪良种补贴等。 按理说,有了政策的扶持,生猪的存栏量会大幅攀升,可如今依旧是供应不足,着实令人费解。 江苏省粮食局一位退休老专家分析认为,生猪养殖户其实担负了很大的养殖风险。虽说毛猪涨到了每公斤15元左右,但只要防疫上出了一点问题,就会造成生猪的大量死亡,从而造成养户血本无归。正是由于防疫这个不可预测的因素,在毛猪市场价高的情况之下,农民仍旧不敢进行大量的补栏。 另外,前些时候,肉价能够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不是生猪养殖量和出栏量增加了,而是农民将那些尚未到达出栏要求和重量的猪提前出栏投放到市场。农民这样做一方面是将存栏量降下来,防止疫病对养猪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生猪提前出栏来变现,保持生猪生产的效益。正是由于农户养猪过程中规避风险和抓现钱的短期行为,造成了肉价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期之后又出现了攀升的局面。 “国家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刺激农民养猪积极性的程度似乎还有限。”南京市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主任蔡体雯坦白。 疫病是弃养主因 疫情频发是农户放弃养猪的重要原因,因为一旦染上疫病,损失惨重。 苏北一肖姓专业户,2006年养了100多头生猪,因感染上“高热病”,饲养的生猪全部死光,损失了8万多元,几乎把近10年来养猪所赚的钱都赔进去了。尽管目前养猪效益较好,但他已是有心无力了。 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南京的散养户越来越少,而上规模的养殖场也为数不多。10年前开始从事生猪养殖的专业户有几十家,目前只剩下几家,很多人都不再从事养猪行业。 一位老农告诉笔者,虽然生猪的收购价比往年有所提高,但猪苗的价格太高。以前,一头三四十斤的小猪苗,只要两三百块钱,而现在则要七八百块钱。也就是说,万一养到四五十斤的时候,遇到疫病,不仅七八百块的猪苗本钱没了,还得赔上饲料等费用。 据介绍,一般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大概要170天的时间,但到了四五十斤的时候最容易生病。 相比而言,自繁自养的养猪大户积极性比较高,毕竟不用自己买猪苗,成本也可以自己控制。一般养殖大户的年出栏数都在上万头,如果养到100公斤,以8元/斤的收购价计算,一头猪就能卖1600元左右,最终能赚500块左右,如果养1万头猪,一年就能赚上500万元。 相反,散户每次只养20头猪,就算一头猪赚个500块钱,6个月下来也只能赚1万元,平均一个月还赚不到2000元。 此外,市场行情波动比较大也让很多农户望而却步。据调查,目前生猪价格过多依赖市场是影响生产发展最关键的原因。由于单个养猪户不能掌控市场价格,农民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少。猪养得多,价格就下来了,养猪户只好大量减少养猪的头数,或干脆宰杀母猪。一旦价格涨上来了,生猪存栏又少了,没有猪卖,养猪户还是没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打工收益大于养猪 前几年,由于农户的分散式养殖基本上无利可图,养猪的农户大大减少;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富不丢书,穷莫丢猪”的传统被打破,养猪便成了养猪场的专业化生产。如今,很多农村劳动力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养猪。 笔者调查发现,在南京江宁区的一个村庄里,10年前一起开始从事生猪养殖的专业户有几十家,但现在只剩下几家。一位知情的村民告诉笔者,很多人都不再从事养猪行业,而是出去打工,有的直接在本地工厂上班,有的则去城里打工。 他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出去打工的,大多从事建筑行业,如泥瓦匠、木工等等,一天的工资都在60-80元之间,这样的话,一个月也有2000多块,有的人甚至有3000多块。而如果在家养猪,一般散户也只能养个20来头,就算一头猪赚个500块钱,6个月下来也只能赚1万元,平均一个月还赚不到2000元。权衡之下,他们当然会选择出去打工。 □周京震 韶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