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1-02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国家林业局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行政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切实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一、野生动物疫病威胁国家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加强疫情监测防控刻不容缓

    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有效降低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是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客观需要。野生动物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在已知的1415种人类病原体中,62%是人兽共患的,这些疫病可造成巨大危害和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2年底开始发生的SARS疫情冲击了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发病总数8422例,死亡916人,全球经济损失590亿美元。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就是要将人兽共患病防控关口前移至野生动物,阻断和控制疫情向人类传播蔓延,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畜牧业和野生动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食品供给、维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野生动物疫病与许多畜禽疫病关系密切,且相互交叉感染。据研究,在畜禽身上发现的病原体中,77%都与其他宿主物种共有。特别是随着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加之野生动物迁徙、活动范围扩大,种群相互传播疫病的几率增大。野生动物一旦发生重大疫病,将直接威胁到畜牧业和野生动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严重影响到相关的经贸活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3年底至2006年初,全球约有2亿只家禽因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死亡或被宰杀。2005年,我国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家禽16.31万只,死亡禽类15.46万只,捕杀家禽2257.12万只,国家财政补偿资金达2亿多元。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就是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扩散的关键环节,建立起一道前哨屏障,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保障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选择。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不同,生存环境多样,所携带的病原体极其复杂,一旦发生重大疫病,将危及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2005年在青海湖地区发生的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造成了斑头雁、棕头鸥、鱼鸥等6000多只候鸟死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就是通过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及时应对各种疫情,有效降低和防范野生动物疫病对其种群自身的影响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必须加速推进“三个转变”

    自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我国暴发以来,国家林业局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启动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候鸟等野生动物重点聚集分布区域的监测防控体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我们在此基础上,适应当前形势,加速推进“三个转变”,不断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效果和质量。

    加速推进由以候鸟禽流感监测为主向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全面监测的转变。近两年,全球禽流感疫情呈高发态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人感染和死亡数量不断增加,周边国家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有效控制,防控压力持续存在,国内局部地区鼠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疫病也时有发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呈现出种类越来越多、病原体变异越来越快、疫病传播渠道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等新变化、新趋势。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区域野生动物分布特点,研究确定主要监测对象,合理分配力量,统筹候鸟禽流感监测和其他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布局,切实发挥现有监测体系作用,提高监测体系效能。

    加速推进由部门监测向全社会监测的转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涉及林业、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而且投入大,社会公共服务性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和跨区域协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测防控工作。要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与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自然保护区管理、鸟类环志、生态观测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林业资源,实现一站多能,发挥最大效能。要切实加强跨区域合作,特别是要建立重点监控地区之间的信息通报和联防联动机制,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行动,提高监测防控工作的全局性和有效性。要加强与畜牧兽医、卫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多部门的定期会商制度和应急处置协作机制,及时通报信息,确保联防联控。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加速推进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预警的转变。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及时发现野生动物行为异常或异常死亡并严格控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迁徙规律以及自然疫源地等情况调查,通过跟踪技术、常年观测等手段,准确掌握候鸟等野生动物集群动态和活动规律,适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为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必须加快建设“五大体系”

    当前,正值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时期,要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林业规划,加快建设“五大体系”,确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加快建设监测网络体系。要以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为契机,切实履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的职责,统筹规划,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规划和林业规划,形成国家级监测站、省级监测站和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体系,并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及时调整,逐步完善监测网络布局、消除监测盲区。各监测站点要根据监测区域的自然特点和野生动物活动规律,科学设定日常巡查线路和重点监测区域,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当地野生动物的异常情况,不断提高监测网络覆盖面和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

    加快建设规章制度体系。要建立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领导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监测工作领导有力、组织有序。要加强监测站点管理,建立健全监测工作方案、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疫情监测、值班、信息管理、考核奖赏、档案保密等工作制度,保证人员在岗在位,确保监测工作落到实处。要编制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实现监测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快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在充分挖掘林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科研潜力的同时,要积极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的科研协作,并整合资源筹建国家野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心和国家野生动物病原体样品总库,分期分批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本地调查,集中力量开展野生动物病原学、病原生态学等领域联合攻关,对一批疑难、重大疫病的监测防控提出统一的技术标准,优先解决快速诊断检测技术和查找重大疫病的野生动物宿主问题,并通过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措施,提高全行业科技水平,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加快建设物资保障体系。资金和物资设备是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在制订监测规划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规划和财政预算,保障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要理顺资金投入渠道,保证监测运行经费和应急处置经费及时到位,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搞好应急物资储备,为各级监测站点配备必要的野外观测、信息传递、个人防护等设施设备,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要保障紧急情况下前期防控措施的快速实施。

    加快建设人员队伍体系。要充分利用林业行业优势,组建监测和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并整合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森林管护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等多方面的力量,将加强现有人员专业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提高林业行业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领域的整体素质,并通过建立一岗双责、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紧急状况下能有效动员优势力量实施快速反应,防止疫病扩散和蔓延。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