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整体疫情态势平稳
截至8月28日,全国各地共使用猪蓝耳病疫苗3.8亿毫升,免疫生猪近1.5亿头。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仍呈点状散发,没有大范围暴发流行;疫情发生几率明显下降,7月份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比6月份下降51.5%和35.9%;发生的所有疫情均被有效控制在疫点上,没有造成扩散蔓延。目前,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整体疫情态势平稳,已初步得到遏制。
截至8月28日,农业部共派出94个督查组和专家组。
锁定病原,科研提供技术支撑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践证明,遵循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利用科学手段,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赢得防控胜利的关键。
2006年夏季,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后,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疫区采集病料,多次进行联合会诊,确定变异猪蓝耳病病毒,该病毒是猪“高热病”的原发病因,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这个结论,得到了国内学术界专家普遍认可,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后,受到了高度关注。
高热病病原锁定后,农业部及时组织研制成功疫苗、诊断试剂,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加强免疫,安全有效控制疫情
为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及时部署有关科研单位加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研制,先后完成基础细胞批建立、疫苗种毒批生产、疫苗安全性试验、攻毒保护试验等大量实验室研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疫苗单剂量、单剂量重复和超剂量接种仔猪和成年猪是安全的,疫苗的免疫攻毒保护在80%以上。目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进一步验证,免疫过的猪群没有再发生疫情。
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农业部严格按照有关国际组织要求和与有关国家的协议,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各国驻华使馆通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及防控情况。同时,还通过《兽医公报》每月向国际社会通报动物疫情以及监测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