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小农散养与饲料安全之间的矛盾分析及政策建议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5-24  
摘 要:近20年来,随着饲料工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问题特别是饲料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和政治问题为公众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影响饲料安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传统饲养方式——小农散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大国,猪业是畜牧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本文以生猪养殖为例对小农散养与饲料安全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作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农散养; 饲料安全;生猪

    1 饲料安全概述
    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的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在美国,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同一个概念,适用同一部法律。
    近20年来,我国畜产品供给已从短缺状态转变为相对过剩,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开始转向对品质的需求。从吃“放心肉”到要吃“安全肉”,动物性食品安全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是不良的饲料生产和饲养管理。虽然影响畜产品使用安全性的因素涉及畜产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但饲料作为畜禽的日常饲粮,其卫生安全程度无疑决定了畜产品的安全程度。
    饲料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近几年来,一连串的饲料安全事件,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使得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畜产品安全,尤其是饲料安全。与之对应的是,各国纷纷制定措施预防类似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欧盟于2002年创立了欧洲饲料和食品安全管理局,主要负责饲料和食品安全管理,重点解决“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恶性事件的遗留问题。欧盟于2005年正式实施了新的《饲料和食品安全控制的统一规定》,该规定将使欧盟用于饲料和食品控制的经费预算由实施前的300万美元提高到实施后的1 600万美元。美国和日本先后修订了《饲料安全法》。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制定动物饲料法典,并争取纳入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国际贸易中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规定之中。
    我国政府也高度关注饲料安全问题,先后颁布和修改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并于2001年启动了饲料安全工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的标准化体系,为保障饲料、畜产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现阶段的饲料安全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影响饲料安全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质量,而是我国的传统饲养方式——小农散养。另外,2005年中国饲料工业展示交易会新闻通气会透露,我国2004年饲料产品合格率为95.06%,这说明饲料产品质量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中国生猪养殖业现状及小农散养
    2.1 中国生猪养殖业现状
    猪肉是我国肉类食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其他肉类产品增长较快,猪肉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猪肉实际产量从1985年的1 654.7万t增长到2003年的4 518.6万t,20年内增长了2.73倍,年均增速达到6.37%。具体来看,1985年生猪购销政策全部放开,当年猪肉产量比1984年增长14%,中国的养猪业走上了快车道。1995年猪肉产量猛增到3 648万t,年均增长率高达8.8%,前所未有。猪肉市场第一次出现供求平衡略有富裕的买方市场,肉价开始连续回落。1997-2003年,猪肉产量由高增长回落到年增3.5%~4%,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的稳定增长期(图1)。

图1 猪肉产量变化(1985-2003年)
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近年来猪的存栏量逐年递增,同时出栏量也逐年增长。2000年底猪存栏为44 682万头,同年出栏52 673.3万头,出栏率为117.8%。2003年底的存栏为46 602万头,比2000年增长4.3%,出栏59 200.5万头,增长12.4%,出栏率达到127%(图2)。由于养殖技术及饲料水平提高,加上规模养殖发展和肉猪品种的改善,使得出栏数量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出栏率逐年递增(表1)。

图2 养猪存栏出栏情况
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

表1 2000-2003年养猪业产量情况

年份

猪肉产量/万t

存栏量/万头

出栏量/万头

出栏率

2000

4 031

44 682

52 673.3

1.18

2001

4 184

45 742.97 54

936.7

1.20

2002

4 327

46 291.5

56 684

1.22

2003

4 518.6

4 6602

59 200.5

1.27

     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

    2.2 小农散养现状
    从养殖规模上看我国生猪养殖可以分为4类:农户散养、小规模饲养、中型饲养场饲养、大型饲养场饲养。目前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猪生产形式,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以及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农村散户饲养的数量肯定会逐渐减少,这也是世界养猪生产格局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大中型猪场数量不断增多,小型猪场数量不断减少。但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农村散户及中小规模饲养这样的养猪生产方式仍将延续,这是我国养猪生产的基本特点(表2),也成为引导养猪产业化发展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首先,分散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秸秆、麦草等农家饲料,减少饲料用粮,节约资源;其次,可以提供大量的农家肥,改善土壤,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第三,与大型的养殖场相比,更能抵御畜产品的市场波动;第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增长。改革以来我国畜牧业能够快速增长,与农户家庭养殖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王俊勋,2005)。

表2 2002年全国养猪规模一览

规模(年出栏) 场(户)数 比例/% 年出栏数/万头 比例/%
1~9
10~49
50~99
100~499
500~2 999
3 000~9 999
10 000~49 999
50 000及以上
99 894 369
4 438 302
790 307
212 909
27 495
3 242
862
28
94.8057
4.21221
0.75005
0.20206
0.02609
0.00308
0.00082
0.00082
33 858.83
10 534.41
5 363.74
5 165.14
2 936.32
1 643.23
1 283.88
205.84
55.51
17.27
8.79
8.47
4.81
2.69
2.11
0.34

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

    3 饲料安全与小农散养之间的矛盾及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饲料安全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表象上看,生产者、经营者及使用者的趋利动机以及各种有意或无意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现阶段我国饲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在饲料产品的科研等基础性工作上,在饲料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式上,以及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客观上助长了饲料安全问题的滋生。比如科研和技术推广环节薄弱,饲料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生产企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尚未改变,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脱节,加大了饲料安全的风险。中国传统农业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养殖业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用传统农业的意识来对待现代集约化生产的养殖业,指导思想、生产模式到生产技术等各方面均相距甚远,尤其是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需要。
    从对饲料安全的影响来看,分散养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我国现阶段的分散饲养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和非常规饲料,配合饲料使用很少,如果不考虑生产效率的问题,饲料产品使用量少,发生饲料安全问题的几率自然会降低。但分散养殖对饲料安全的负面影响更不能忽视。首先,与规模化的养殖企业相比,农户在畜禽疫病防治、饲料产品鉴别和科学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饲养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虽然饲料产品的使用量较少,但因不合理使用饲料产品而造成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却比较大。其次,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加大了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的难度,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一旦发生问题,特别是传染性疫病,很容易扩散,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3.1 小农散养养殖户对于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了解
    小农散养的特点是规模小、起点低、群体大、全国遍地开花。农村养殖是在庭院养殖各自为政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近些年,在我国每发生一种传播性较强的疫病,往往在短期内可在多地暴发。造成这种状况,与我国当前散布于全国的小规模农村养殖的生物安全状况有极大关系,畜禽疫病的严重性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小农散养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饲养方式,他们本身很少考虑到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在选择饲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换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饲料购买行为很容易受到饲料销售商的影响。20世纪末以来,由于畜产品产量相对过剩,价格持续低迷,与之相关的饲料等行业也进入了微利时代。为争夺饲料市场,一些饲料企业利用饲料监测不严格和农村养殖户专业知识不全面的特点,低成本操作,甚至进行欺骗性生产和销售,极大地扰乱了饲料市场秩序。近年来,随着国家整顿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无序竞争的情况依然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养殖户对于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了解;一方面是饲料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对饲料安全问题不作为所致。
    3.2 饲料安全与小农散养利润最大化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80%,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饲料是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根据舒尔茨的理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小农散养在现有的生产要素情况下是比较有效率的,如果加入饲料安全的这个限制因素至少会造成暂时的利润减少。由于认识水平或养殖水平不高,使得目前仍有许多养殖户在选择饲料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 许多养殖户非常重视饲料价格,而对饲料的内在质量根本不重视或者干脆就没有把饲料安全当回事。另一方面销售商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加入饲料安全的这个限制因素对他的利润没有明显的影响,他也没有动力加入饲料安全这个因素。可见,推行饲料安全何其难。
    3.3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脱节
    在小农散养的情况下,散养户的技术力量显然薄弱,现实生产中的猪种改良、全价营养、猪病防治等技术常常成为散户饲养的巨大障碍。某些企业为了销售而进行的培训,往往不系统,多是为了实现销售目的。由于技术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并不高。据《农村养殖技术》调查,在农村治疗兽病依靠自己的占84%;防病措施靠打疫苗的占96%。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39%;根据广告占50%;自己想象占11%。由于对养殖业特点和客观形势了解甚少,又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所以从事养殖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赔了钱还不知道赔钱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另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占0.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文盲半文盲占22.25%。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低下已成为现今养殖业生产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得散养户容易受到他人和广告的影响,往往只把饲料能否增加收入作为唯一的标准,从而忽视饲料安全。
    3.4 饲料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在饲料市场当中,由于饲料安全的隐蔽性、复杂性(宋洪远等,2003),千千万万的小农处于信息劣势。首先,他们很难判断哪些饲料是安全的,哪些饲料是非安全的。其次,安全饲料的搜寻成本,对小农来说相当的高,因此价格成为养殖户选择饲料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之下,饲料安全就成了一个往往不被养殖户,也不被厂家重视的问题。

    4 结论及建议
    生猪养殖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加速粮食转化、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养猪生产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应与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相协调,寻求可行途径,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4.1 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骨干龙头企业
    主体养猪业是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的中轴产业,养猪产业化是将猪产品转变为商品的过程,过程越短,产业链越长,效益越高。养猪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把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骨干龙头企业上联国际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信息灵通,对追逐利润迫切,竞争意识强烈;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吸收能力强。企业是资本、技术、知识经济的综合载体,可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具有调节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发展与普及等方面的能力。
    面对我国养猪生产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面对高质猪肉需求量的增加,千家万户的养猪生产者应在企业的带领下,联合起来闯市场。各类猪群宜采取干料生喂,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4.2 加强对农民进行饲料和食品安全观念教育,鼓励农民使用安全饲料
    我国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从宏观上对发展农村养殖业做了很大努力,但收效甚微,提高农村养殖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极为重要。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此问题应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方面是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协会、有关畜牧业生产经营单位、大专院校等有条件的相关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养殖实用技术班,本着多讲怎么办,少讲为什么的原则,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养殖者本人,要有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决心和信心。学习者可以买几本适合于自己的书籍,系统自学基础知识,只要能长期坚持不懈,必有收获。还应配合遇到什么问题就查阅有关书刊,订一两种适合自己的报刊杂志,以期学习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了解较新的技术和知识。拜有学历、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师,建立联系,请教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有良好的收效。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鼓励他们使用安全饲料,饲料的安全性是生产“安全猪肉”的重要基础。饲料原料应妥善存放,防止发霉变质,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农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导致饲料中有机磷、有机氯等的超标,在选用饲料原料时一定要倍加注意,要从源头上重视“安全猪肉”的生产。
    4.3 加强质量控制,实施科学管理
    必须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实现生猪标准化养殖,确保猪肉质量和食用安全。国家应加大对养猪业的投入,对科技支撑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给予扶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标准化饲养”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改变目前每个农户种两三亩地、养两三头猪的落后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畜牧行政、科研、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科普宣传形式,切实提高农民养猪的科技素质;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大生猪检验检疫及市场监管力度,对饲料、兽药及生猪营销违规经营者严厉查处,确保生猪及产品质量,推动猪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杨三军,2005)。
    4.4 改造传统的饲料营销渠道
    把传统的分销渠道改造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养殖服务的功能性渠道,把那些卖饲料的经销商全部砍掉,改成兽医卖饲料,改成养殖大户卖饲料,改成当地猪贩子来卖饲料。由于买这种渠道的饲料可以得到很多养殖服务,将会获得养殖户的欢迎。通过用大户去负责小户,用兽医去服务养殖户,最终形成了一个养殖户联合体。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