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在省委省政府实施“粮牧主辅换位”战略指导下,“十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奠定了基础。当前,我省畜牧业正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这一转型的薄弱环节:一是产业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二是抵御重大疫病的能力较弱,畜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特别是有害物质残留存在隐患;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民市场地位弱势;四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排泄物总量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治理和利用严重滞后;五是宏观调控滞后乏力。政府部门在产业预警、调控方面存在缺陷。
二、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一)实施安全工程,建立产业发展的保护屏障
1、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完善手段,强化功能。深化省、市、县、乡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理顺防疫、检疫、监督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动物防控体系的投入,完善手段,强化功能。
2、立足于重大疫病的防控,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一是抓住国家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机遇,重点建设省级和区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形成全省防控网络的框架。以加强国界、省界的监测为重点,建立起疫病预警、应对、善后处理为一体的覆盖城乡的防控体系;二是加强部门协调,群防群控,实现“力争不发生,确保不蔓延,人间不感染”目标。
3、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对兽药、饲料企业严格实行生产准入制度,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有关部门协调动作,整顿畜产品和兽药、饲料市场,打假扶优。
(二)实施效益工程,建立现代畜牧业的动力机制
1、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在滨洲沿线建设奶牛带,中部农区建设生猪带,东部地区建设肉牛带,北部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带,形成优势产区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在优势产区集中投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优势产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2、推进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生产,转变增长方式。规模生产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平台和载体,要通过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发展专业牧场和小区,走投资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分散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要构建新型良种繁育体系,走引进、培育、扩繁和普及的路子,建立良种登记和性能的测定制度;要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实施,通过良种、良料、良法有机结合,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3、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相分离原则,深化畜牧技术服务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贯彻《畜牧法》,改善宏观管理,依法治牧。设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提高产业抵御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的能力;以建立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完善交易、结算制度,健全畜产品市场体系。
4、拉伸产业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条。通过改组、改革、改造壮大龙头加工企业,提升辐射拉动作用。注重培育驰名品牌,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的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农民成立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互助组织,建立起与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
(三)实施循环工程,建立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1、加快草原治理,调整结构,建立畜牧业循环发展的资源和结构支撑。采用封区育草、划区轮牧、人工补播、振动深松、排涝灌溉等措施,恢复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饲草和粗饲料资源走草原改良、人工种草、秸秆利用综合开发的路子。研究实践表明,草食畜禽的饲料转化率较高,如奶牛的饲料转化率是猪的2~3倍,草食畜禽还可以消耗大量农业副产品,要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节粮型草食畜禽,建立节约型畜牧业的产业结构。
2、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畜牧业循环发展的运行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对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给予财政补贴;鼓励社会资金、外资进入,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结合贯彻《畜牧法》,制定相关条例制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生产和污染防治同步。要将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商品化,加工成不同档次的花用、大棚用、大地用有机肥,深度开发成沼气和燃料等可利用能源,提高附加值,形成有增量、有增值的循环。
3、突破关键技术,建立畜牧业循环发展的技术支撑。我省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特别是高寒低温季节处理技术尚不成熟,处理成本较高。要围绕加工有机肥、沼气和燃料等形式,整合科技资源,联合攻关,开发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和饲养特点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成熟配套技术,解决畜牧业循环发展的技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