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剖腹产手术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31  
    

    难产是产科疾病中的一种,根据疾病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难产分为产道性难产和胎儿性难产两种。产道性难产又可分为子宫扭转和子宫颈开张不全;胎儿性难产可分为胎儿过大、双胎、胎儿姿势不正等。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多起因奶牛难产,且助产无效,最后采取剖腹产治疗的病例。现将诊疗过程叙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病牛基本情况介绍

    病牛一,该牛分娩时,正常努责,但胎儿紧紧充实在产道之内,并且头颈弯曲,经过助产仍很难将胎儿拉出,并且牵拉前肢时,胎儿有生理性反应。

    病牛二,该牛具有正常分娩表现,如阵缩及努责等,但无胎儿和胎膜露出,做产道检查时,子宫颈稍开张,手放入胎儿口中,轻拉舌头,有生理性反应,但经过助产无法拉出胎儿。

    病牛三,该牛分娩时正常阵缩及努责,难产检查发现,胎儿有生理性反应,且胎儿正生、仰卧、头颈弯曲,矫正比较困难,感觉胎儿较大。

    以上三头牛经过助产处理没有效果,遂进行剖腹产手术。

    二、剖腹产手术方法及过程

    ⒈保定与麻醉

    采用侧卧保定的方法,保定时两前腿绑好向前拉,两后腿绑好向后拉,头部用绳固定。麻醉时采取全身麻醉和术部局部麻醉相结合的方法,全身麻醉采用2%普鲁卡因分别在第一腰椎、第二腰椎、第四腰椎的前、后、前角垂直刺针(20号注射长针),注入20ml麻药,针略拔出再向椎侧平行刺入,在皮下注射10ml,以麻醉神经末梢侧枝,确保麻醉效果;术部局部麻醉采用0.5%普鲁卡因浸润菱形麻醉。

    ⒉手术部位

    在奶牛腹部离乳静脉约10cm处切口。

    ⒊手术过程

    ①术部 剃毛消毒超出切口周围约10cm,用肥皂清洗;剃毛后,用75%的酒精药棉擦拭消毒;5%的碘酒涂擦;对术部用2%普鲁卡因50ml,进行菱形局部浸润麻醉;第二次涂5%的碘酒,然后用75%的酒精棉脱碘。

    ②切口 直线切开皮肤长约25cm,逐层切开皮肌、腹外斜肌,钝性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切开腹膜,打开腹腔。此时由助手以灭菌纱布覆盖并压迫创口两侧,防止由于腹压过高,腹腔内肠管脱出。

    ③处理 术者戴好一次性长臂手套,伸入腹腔确定孕角,隔着子宫壁握住胎儿弯曲的两后肢,将子宫和胎儿拉出创口,此时由助手用灭菌纱布将子宫与腹腔隔离,防止切开子宫时胎水流入腹腔;并由助手握住胎儿的两后肢,防止子宫和胎儿缩回腹腔,然后沿子宫大弯处切开子宫,切口长约25cm,由助手固定子宫切口两侧,术者将胎膜剪开,排出胎水,握住两后肢,与助手一起拉出胎儿,取出胎儿后,迅速剥离胎衣,有的胎衣不易剥离,只能尽量取出部分胎衣。

    ④缝合 用0.9%生理盐水冲洗子宫及切口,尽量使冲洗液流在腹腔外,并用纱布擦拭。向子宫内撒土霉素粉10g左右,先用羊肠线连续缝合,再用羊肠线内翻缝合,盐水冲洗子宫后将其重新放回腹腔内;用羊肠线将腹膜缝合或者与腹横肌一起缝合,防止腹膜撕裂。缝到最后几针时,向腹腔内倒入80万单位青霉素钾10瓶、100万单位链霉素10瓶;依次由内向外用羊肠线缝合各层,每缝好一层撒80万单位青霉素、100万单位链霉素各5瓶,皮肤采用18号丝线等分结节缝合,最后再用0.9%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并在创口涂抹10ml干奶油剂。

    三、手术小结

    ⒈奶牛应以自然分娩为主,不要过多干预。助产时严格操作,不要轻易采取剖腹手术,因为剖腹手术后,对母牛的影响较大,会导致母畜以后受孕困难,甚至奶牛有生命危险。只有在采用其它助产方法无效情况下,才进行剖腹手术。

    ⒉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手术环境、器械、药品准备及助手安排,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格消毒,尽量做到无菌操作。

    ⒊奶牛产后应保持牛床清洁、干燥,多铺清洁干草或者木屑,并注意观察其食欲、体温变化、伤口愈合情况。病牛体质较差时可适当补液强心,做到精心饲喂,严格护理,尽快使母牛恢复体力。

    四、预防奶牛难产时的注意事项

    ⒈配种时间不宜过早,后备牛一般在14.5-15月龄,体重达到375kg左右开配。过早受孕,影响奶牛生长发育甚至带来难产。

    ⒉加强妊娠期对母牛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和母畜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⒊奶牛分娩前1-2个月左右开始调整日粮结构,在饲料中逐渐增加精饲料比例到3-3.5公斤,并维持一段时间,促使奶牛对矿物质的摄入。

    ⒋防止母畜过瘦或过胖,提倡散放饲养,保证奶牛足够的运动量,以增强奶牛体质,这样能有效减少难产和胎衣不下等的发生率。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