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90%以上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3-7天能够正常发情。但是当疾病、营养、饲养管理等因素困扰猪场的时候,断奶后3-7天不发情的比例会增高,这会延长平均胎次间隔时间和母猪空怀期,如处理不当还会淘汰大量母猪,造成猪场经济损失。
1. 分析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1.1 传染性疾病因素。如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PRRS、伪狂犬PR、猪瘟HC、细小病毒病PPV、乙脑JEV、猪附红细胞体EY、等。这些疾病因素都可以导致母猪不发情或者流产、返情、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等繁殖障碍。
1.2 非传染性疾病因素。如肢蹄病,子宫炎、乳房炎等疾病。
1.3 母猪品种因素。由于品种间的差异,母猪产后不发情的比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4 药物和毒素因素。饲养过程中药物的过量、长期使用会抑制母猪的生殖腺的活动,特别是激素类药物更会影响母猪的生殖腺活动。另外,霉菌毒素等生物性毒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1.5 营养性因素。母猪的营养状况特别是哺乳期的营养状况对断奶后的发情情况有很大影响。母猪过肥或者过瘦都会对繁殖造成不良影响。母猪过肥会导致不发情或排卵数减少;过瘦则会推迟发情。母猪在哺乳期对营养需求大,如饲喂营养量不能满足泌乳需求,就会调动体脂泌乳,当断奶时体脂消耗过多,就会抑制生殖腺的活动,延迟发情时间直到营养恢复。营养因素对后备猪的繁殖性能同样重要。当后备猪体重超过70kg进入培育期时,要对能量进行限饲,同时供给足够的氨基酸、钙、磷等营养元素。
1.6 饲养管理因素。不良的饲养管理因素会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包括环境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控制、惊吓、动作粗暴、饲喂方式和饲喂量不当、接产护理、产后护理等等由饲养人员施于母猪的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这些都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人为因素,需要好的饲养管理方法的支持。
2 母猪发生了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发情、返情率高、流产、产木乃伊胎和死胎弱仔等。归纳起来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和疾病防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来解决。加强防疫和疾病防制主要是去除疾病因素导致繁殖障碍;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主要是满足猪在各个生产阶段的生理和心里需要,
2.1 加强防疫和疾病防制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疾病通过环境和人的间接传播;制定符合猪场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注意注射质量;灭鼠灭昆虫,鼠和昆虫携带多种致病性病原,会污染饲料或直接与猪接触,传播病原,是养猪的一大危害;及时隔离治疗和淘汰有繁殖障碍的母猪和其他病猪。
2.2 科学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品。猪场存在繁殖障碍,提高饲养管理是必然措施,在饲养管理中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2.2.1 减少应激。这里的应激包括温度应激、转料应激、人的动作施加给猪的应激等。应激对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在配种后0-30天内要避免大的应激,以免造成流产、复发情、不发情、屡配不上等繁殖障碍。
2.2.2 营养供给合理。营养的不合理会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要注意配种后0-14天限料至1.8kg/天,保证胚胎着床,防止复发情;进产房-分娩限料至2.0-2.5kg/天,产后0-7天慢慢增加至7kg/天 左右,断奶前3-5天限料至3-5kg/天,防止营养性因素导致乳房炎;旺乳期母猪需要大量的营养以泌乳,提供足够的饲料防止断奶后过瘦不发情或推迟发情。
2.2.3 处理不发情的母猪:每天公猪诱情两次以上;连续转换不同品种的饲料;放入运动场地运动;加料限料交替进行(限料不限水);并栏;激素催情等措施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上方法使用后仍然不发情的及早淘汰。
2.2.4 利用检测手段,做好生产统计。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方法检测猪群对特定疾病的抗体水平和抗体均匀度来判断猪群的疾病情况,用来指导猪场的免疫计划。同时做好生产记录,进行后期统计分析(如返情比例、配种-分娩率、弱仔比例、木乃伊胎比例、死胎比例、产仔率等)以分析是营养性因素还是疾病性因素,指导饲养管理。
综上所述,当猪场发生繁殖障碍时,应该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通过治疗和改善饲养管理,去除结症,最终达成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