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我国粮食安全三大隐患值得警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2-28  
据《经济参考报》2006年12月27日报道: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农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49000万吨。对此,很多人持乐观态度,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但记者最近在河南、浙江、四川等地调研发现,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增长,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少隐患,粮食问题仍然不可放松。

    一、 虽然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但是,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大不稳定性,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形成。

    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粮大省。据统计部门预计,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将首次突破1000亿斤大关,达到1011亿斤,比上年增长10.3%,再创河南省粮食生产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记者采访时,很多人认为,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

    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河南省永城市农业局局长庞举民认为,在为我国粮食丰收喜悦之余,万万不能忽视以下问题:首先,农业生产资料连续三年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其次,农业活劳动投入逐年减少,在家种地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以永城为例,常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有近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再次,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条件仍然比较脆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在永城,旱涝保收田只占1/3,几乎所有的耕地排水系统都不配套,局部成涝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农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植保服务体系、种子繁育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教育体系等四大体系,都还不成体系。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呈逐年减少趋势。现在全市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不足20人,从事植保服务的只有六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农技站全军覆没,没有人员,没有编制,现在连牌都没有。

    如果说来自河南的担心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话,今年四川、重庆大旱,则对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欠账问题来了一次大暴露。

    二、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水平低下,运力不足,流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并给我国的粮食安全,特别是销区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长云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少,但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等于综合供给能力。从供给方面看,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供求平衡影响最为全面和直接的,不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是粮食综合供给能力。

    据姜长云介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呈严重错位分布。主产区集中于东北地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销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粮食产销区域错位分布明显,目前全国粮食每年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量约为7000万吨。在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增加的情况下,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对保障粮食安全显得更为重要。

    但从记者日前在吉林、河南、浙江、天津等主要产销省份了解的情况看,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简陋、运输设施不配套、铁路运力不足、流通搬倒环节繁多等方面的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导致产销之间衔接不畅。

    浙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调入省份。据该省粮食局副局长周柳军介绍,浙江省每年的粮食调入量为200亿斤。平时保证市场供应倒没有问题,如果遇到粮食市场有个风吹草动,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流通不畅的问题马上就会凸显出来。据周柳军介绍,2003年粮食市场供应紧张时,宁波市从国外进口了一亿斤小麦,就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散粮接卸设备,光卸船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最后不得不请部队帮忙。

    天津利金粮油股份公司是天津最大的成品粮加工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余万春告诉记者,2004年春季,天津粮食市场供应紧张,公司紧急从海拉尔购买6000吨优质小麦,由于铁路运力紧张,小麦在站台上整整压了两个月。等到小麦运到时,天津粮食市场早已风平浪静,价格也下跌不少。公司白白损失了数十万元。

    一方面是粮食调运效率低下,市场急需粮食的时候而不可得,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则是有粮运不出去。位于黑龙江省东端的建三江农垦分局,年产粮豆250万吨左右,商品率达9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运力所限,这里的粮食经常出现积压现象。据该局局长助理祁祥一介绍,2005年该局约有270万吨粮食需要进入国内市场流通,而建三江区域内的三个火车站,当年总共才发运粮食98万吨,占运输总量的39%,缺口达150万吨左右。

    大量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严重失衡现象的发生,都与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不强有一定关系。远的如1985年的粮价上涨,近的如2004年第一季度国内粮价的强劲上涨,流通不畅、运力不足都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导致2003年底、2004年初我国粮价波动的主要因素,也是粮食调运。

    三、 近几年,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基本恢复,但是,品种性、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很可能会超过总量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出现了几次大的粮食供求失衡问题。在对这些粮食供求失衡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国家发改委的姜长云等专家发现,1990年代以来我国发生的多次粮食供求失衡,多是由粮食主销区的稻谷供求失衡引发的。而几个大的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往往是引发我国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地区。

    据姜长云分析,我国的稻谷80%以上产自南方,而东南沿海则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这些地区耕地将逐年减少,稻谷产量不断下降,库存降低。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就业。随着外来人口规模的扩大,这些地区对稻谷作为口粮的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粳米的消费群体正在进一步扩大,稻谷消费中“以粳代籼”的倾向也会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局部地区,由于稻谷特别是粳稻供求失衡而产生粮食市场波动,将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

    除了品种结构以外,由区域结构而引起的粮食供求失衡,也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粮食产销区之间分布更为不均。原有的一些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据国家粮食局统计,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粮食主销区省、市,粮食自给率都低于50%,这些地区要实现粮食的供求平衡,对粮食主产区乃至全国的依赖性更强;这些地区的粮食供求失衡,对粮食主产区乃至全国粮食供求的影响更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