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是我们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
中国农产品关税已由54%降至15.3%,我国成了世界上农产品最开放的国家。在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现在加入了国际化这个新内容,提高了复杂程度,也增加了难度,需
要我们接受更严峻的考验,承担更大的风险。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畜产品进口冲击会进一步加大。如饲料业中的大豆,由96年前的出口国变成现在的进口国,进口量超过国内的生产量,导致国内大豆出现价跌卖难。在羊毛业中,国毛已被澳毛挤垮,失去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接下来将会遭受围猎的是鸡肉牛肉玉米等。在畜产品出口方面,由于国际贸易壁垒改头换面地提高,检测标准更加苛刻(如日本推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规等)。致使我国畜产品出口下降,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面对冲击与挑战,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抱怨对手心狠手辣;也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被动地挨打受气,更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当务之急先要弄清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真正探明畜产品国际化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研究战略制定对策,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力措施,提升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那么,谁是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对手呢?在饲料业中玉米与大豆粕是主原料,大约占猪禽饲料总量的80%。美国是世界玉米的主产国位列第一,年产量2.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2%,玉米出口量544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0%。巴西占第二位,年产玉米43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出口502万吨,北美的美国与南美的巴西玉米总产量3.1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8%,出口量594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5%;美国的大豆也是全球第一,总产量为8548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2%,出口量30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6%。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占第二位,大豆总产量为5300万吨和3900万吨,合计占全球总量的34%,出口量2050万吨和950万吨,合计占全球总量的47%;在畜产品中,美国年产鸡肉1522万吨,居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26.3%,出口量为62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7%。巴西是第二位,年产鸡肉8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世界牛肉的主产国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四强年出口牛肉388万吨,占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的83%;世界上羊肉最大的生产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它们也是最大的羊肉出口国。年出口量为7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95%。欧盟是个例外,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国家”,其畜产品市场对内部成员是绿色通道没有壁垒。但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则封闭排斥,设置了铜墙铁壁般的各种壁垒。荷兰等国的畜产品都是出口到欧盟的,应视为内销,不应看作是出口。
中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对手阵容强大,饲料玉米大豆是美国巴西阿根廷,鸡肉是美国和巴西,牛肉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羊毛羊肉奶粉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都是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地多人少土地面积广阔(美国916万平方公里2.98亿人口,加拿大909万平方公里0.33亿人口,巴西850万平方公里1.79亿人口,澳大利亚770平方公里0.18亿人口,新西兰27.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基于这样的国情,它们扬长避短,采取规模化工厂化的方式,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为适应这种发展模式的需要,它们也培育了企业化大牧场这样的微观经营主体,并以跨国公司为龙头,构建了适应这种发展模式的全球产业体系。它们生产量大出口量也大,在全球占主导地位。
以肉鸡业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鸡生产国,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出口量也是全球第一。现在鸡肉产业链各环节,都掌控在美国公司手中。如肉种鸡的主导品种是AA、艾维茵等,都由美国公司垄断,全世界的快大型肉种鸡,都要到美国去进口。肉鸡饲料标准是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配方中玉米与大豆粕占据80 %的比例。美国是世界玉米大豆最大的生产国,出口量也是第一,饲料主原料也需到美国采购。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店,开遍全球各地,主产品有炸鸡腿、炸鸡翅,供全球人食用。这样,买种鸡要到美国去买,饲料原料要到美国去采购,鸡肉要到美国去进口,吃鸡肉要光顾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美国的肉鸡业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全球化的战略。自然也要把中国纳入它的全球产业体系中来。因为,中国人吃鸡的数量太多了,中国鸡肉消费市场太大了,美国鸡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这怎么行?障碍是什么?是中国肉鸡的生产方式和鸡肉的消费习惯与美国的产业体系不配套不适应。如在生产方式上,是小规模散养,主导品种是本土的三黄鸡等,主流消费形式是农贸市场售活鸡,现场宰杀吃鲜鸡。美国模式是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饲养,品种是快大鸡,产品形式是冻鸡,这两种体系模式对接不上。怎么办?需要对中国肉鸡业动手术进行整合改造,使之适合美国的模式,以便纳入它们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
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整合,产业集中度越高,跨国公司操纵控制越容易越方便。如在大豆产业链中,油脂加工厂是关键环节,是咽喉要道。垄断加工业之后,上游可控制种植业,下游可操纵饲料豆粕的行情。前几年,中国的榨油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诱惑下,经过互相竞争吞并,仅剩下少数大型企业。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这些企业经过兼并扩张浴血奋战已伤了元气,还大兴土木改造扩建已筋疲力尽。正当苟延残喘的时候,跨国公司乘机伸出橄榄枝,与之合资合作将其招安。跨国巨头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撑控之后,就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把红旗插上山顶,就等于占领了整个山头,把方向盘抓到手,就能操纵整台车。只要纳入到它的产业体系之中,就可以采取牵住牛鼻子控制整头牛的办法,来主导操纵我们的产业链。跨国巨头掌控了中国80%的加工能力之后,即形成垄断局面,完成战略合围。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产量逐年萎缩,油脂厂加工的都是北美南美的大豆。
整合机会并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择手段地算计中国企业,使其饥寒交迫雪上加霜走投无路,被迫主动缴枪投降。如04年的时候,控制着话语权的跨国公司,利用芝加哥粮食期货市场,散布虚假信息,说北美南美大豆丰收无望库存空虚价格看涨。待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傻乎乎地冲进去,买了大量期货大豆,国际市场的大豆却重重地跌了下来。结果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都损失惨重,合计亏损40亿美元,折合300多亿人民币,从此一败涂地难以翻身。现在,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占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80%,中国的大豆加工业已是合资企业的天下。
禽流感也为炒作中国家禽业提供了题材,同炒作人权一样,背后都是利益。竞争对手故意把禽流感战火引入中国,目的是试图唱衰中国的家禽业。它们说家禽散养是禽流感的源头隐患,规模化工厂化的饲养方式防疫措施才是安全的。中国家禽以散养为主,自然就成了禽流感的重灾区。而美国模式的家禽都是规模化工厂化封闭饲养的,自然就是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被指责为传统落后的散养方式,竞被欧洲所推崇,欧洲为满足动物福利保证动物健康,到2012年即全面停止家禽笼养,改为自由放养,生产有机鸡蛋有机禽肉。可见畜牧业全球性的大趋势并不是工业化饲养方式,而是生态化饲养方式。它们把农户家庭饲养,说成是传统的落后的,需要向企业化转型。家庭也好农户也罢,都是生产组织单位,与规模大小不是一回事。它可以大规模也可以小规模,可以先进现代,也可以传统落后。农户家庭经营是由我们国情决定的。就种养业而言,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管理成本低费用省效率高。畜牧业追求规模化就必须采取工业化方式,必须把农户转型为企业。在我国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制约资本制约,还会加大环境的压力。规模大小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试金石,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先进越现代。我们不可违背国情贪大求洋搞大型规模化,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国情选择小型规模化,小型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规模化。
中国畜产品国际化也需要找朋友,找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市场资源的朋友,找那些能够给我们饭吃,又不与我们抢饭碗的伙伴做朋友。就畜产品贸易而言,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不成最好,如果谈成功势必对我国奶粉羊毛牛肉等畜产品产生巨大冲击。而与日本俄罗斯的互贸区若能成功,对中国畜产品就是福音幸事。
2、扬长避短突出比较优势,实行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成为世界畜牧业强国
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是大型规模化以量取胜的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我们的国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从量的方面在规模上同它们进行竞争,我们没有优势。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少,无法像美国加拿大巴西那样,拿出大量的耕地种草养畜,或大面积地种植饲料发展大型规模化畜牧业。我国北方五大牧区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又有明显的季节性,加之退化沙化较为严重,不能采取同新西兰澳大利亚草原畜牧业相同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把它们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作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参照系,以其所长比已所短。这个参照系是哈哈镜,用来比照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就会得出落后负面甚至一无是处的悲观结论,使我们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利弊,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我国人多地少不能广种,但可以精耕细养。我国农民资本缺乏资金紧张,不适合发展企业化的大型农牧场,但可以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拓展。通过精耕细养,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通过精雕细琢,生产有中国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中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态多样、物种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可以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全球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化都是未来的大趋势,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就要有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畜牧业,不应趋同而要求异,不追求大规模高产量,转而求优质求健康求特色。
竞争对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的,产品也是同质化的大路货。猪种都是大白、哈白、杜洛克;肉鸡品种都是AA、艾维茵;蛋鸡都是海兰、罗曼;肉牛都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等,都是国际厂商统一提供的。饲料配方也都一样,饲料原料同样都是玉米豆粕加维生素矿物质。鸡舍牛棚结构形状尺寸材料都一样,猪栏鸡笼是标准化产品也都一样,杀鸡杀猪宰牛的厂房车间都一样,选用的设备也都一样。国家的特点没有了,民族的特征也消失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容易被整合纳入到竞争对手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这可能是人家预先布下的口袋阵,一旦误入很难逃脱。采取差异化竞争,就是他们搞数量型,我们搞质量型,搞有机食品;他们玩机械,我们玩人力,搞劳动密集型;他们是初加工,我们搞深加工方便化美食化;他们搞工厂化养殖,我们搞生态化养殖;他们搞转基因食品,我们搞有机食品。有机畜产品是种养结合的系统工程,是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有机栽培。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我国农民祖传的看家本领。在加工环节上,我国近年来,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大型现代化的乳品厂猪牛羊鸡肉类加工厂。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落后,进行有机畜产品的种养加工的能力,已经全程配套。
畜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都是以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为主题作文章,无非就是疫病药残与动物福利。如果我们生产的畜禽没病,无病自然也不会喂药,不喂药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农药残留。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就能做到畜禽健康无病不用药。生态化的饲养方式,就是健康的饲养方式。有机食品标准是国际食品安全的最高标准,把有机食品确立为国家标准,就是与国际化接轨。达到了有机食品标准,就有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什么肯定列表制度,什么新食品安全法规,统统都破解了,让它们无话可说,我们的畜产品就有了国际竞争力。
3、城市中的餐馆酒店学生食堂是销量大价位高的优质销售渠道,是稀缺的市场资源。对国内市场实施以优质畜产品和专门渠道为内容的保护措施,实行有机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入,实行生鲜畜产品餐饮渠道市场准入,让国内的优质市场资源由我国农民独享
国际化也是市场化,不过是全球性的大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资源是最宝贵,是最稀缺的资源,是生命线,它决定一个产业的盛衰。市场资源的重要性,可以用肉鸡产业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肉鸡业曾经与美国、巴西、泰国,并列为世界四大肉鸡生产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是中国肉鸡产业的黄金时代。主要特征是市场形势好,日本人喜欢吃鸡腿,就把鸡腿肉地出口到日本市场,卖个好价钱;欧洲人喜欢吃鸡胸,就把胸肉出口到欧盟,也卖个好价钱;中国人喜欢吃鸡头鸡爪鸡脖子,则留下自己食用,也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的市场结构对鸡产品的销售非常有利,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肉鸡业的飞快发展,并迅速达到鼎盛时期。
近年来,鸡肉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市场方面,欧盟因药残问题,从一九九八年停止进口中国鸡肉,至今没有恢复;俄罗斯年进口鸡肉达百万吨,仅给中国几千吨配额;日本也在农产品方面与中国闹起贸易摩擦,2004年以禽流感为由,停止了中国鸡肉冻品的进口,至今尚未恢复。肉鸡业还很不幸地遭遇了禽流感灾情,更是雪上加霜,把这个行业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禽流感疫情尽管严重,并没有死太多的鸡,也没有死几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但经过媒体炒作渲染,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谈鸡色变不肯大量消费,从而导致市场萎缩,至今尚未恢复。禽流感给整个产业带来的是市场打击,合并症是市场风险。
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风云突变,给中国肉鸡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实际上中国鸡肉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并不大,在出口最好的2001年,出口量也仅是55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5.85%。尽管出口量所占比重很小,但却是晴雨表,发挥着杠杆作用。只要出口形势好,整个行业日子就好过,产业就兴旺,企业就盈利,农民就增收。原因是出口数量尽管少,出口比重尽管小,但价位高。如出口日本的鸡腿肉价格为每吨1500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2万元/吨,串类产品价格为每吨2409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9万元/吨,出口价格比内销高出很多,甚至是内销价格的倍数。有了这样的好市场,有了这样的高价格,国内市场价格低点也不怕,内销品种赔点钱也能承受。中国鸡肉出口主销市场是日本,最高时占出口总量的70%。可以说当年我们肉鸡产业的兴旺,是由日本市场支撑起来的。因此,日本市场对中国肉鸡业分量极重,一有风吹草动,中国肉鸡行业就惊慌失措。一旦日本停止鸡肉进口,中国肉鸡行业就陷入灭顶之灾。这是市场力量的体现,这是市场资源的重要性的表现。
优质的市场资源并不全部存在于国际市场上,我们自己手中也拥有。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其中,城市人口就有5.62亿之多。是消费能力强需求档次高的群体。城市中还有数量众多的餐饮酒店学校食堂等,这是销量大价位高的优质畜产品销售渠道,是畜产品宝贵的市场资源。这是我国城市化战略创造的商业机会,城市化人口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对畜产品安全健康的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市场,市场即是资源。现在,需要创造条件让农民也能分享这份城市化的硕果,国家要对这一得天独厚的市场资源进行保护,像保护天然林那样措施有利,像保护环境那样坚决果断,使这些优质稀缺的市场资源,让我国农民能够独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际的市场已连接在一起,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畜产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国内与国际市场一盘棋,既要走出去,也要守国门。当前,守国门比走出去更重要,同时守国门也不容易,需要具有产业竞争力,还要符合WTO规则。但是,国内市场资源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操作,比开拓国际市场争抢别人的地盘总要容易些。走出去开拓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我们面对的是比关税壁垒更强大的绿色壁垒,是加了锁又设了岗的更高门坎,几乎是铜墙铁壁,因此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绝非轻而易举一日之功。中国畜牧业的强大,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支撑,在目前不宜舍近求远地盯着国际市场,抢先把家门口的市场抓在手中,有了稳固的立足之地,培育了竞争优势,有了本钱之后,再去图谋国际市场也来得及。
国家要对城市中的餐馆酒店学校食堂等优质商业渠道,实行有机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入。城市人口密度大,食品的质量安全与健康最为重要,城市里的餐馆酒店学校食堂,是大众化的集中餐饮场所,食品的质量安全更为重要。有机食品标准比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安全标准更高,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是与国际规则在高端接轨。对城市中的餐饮酒店等优质商业流通渠道,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限制了不能大量生产有机食品的外国竞争对手。将这些宝贵的市场资源,给予生产有机畜产品的我国农户。这种宏观调控不是在产量上做文章,而是在市场环节上找突破口。进行了这样的宏观调控,农民可以通过畜产品提质增值来增加收入,分享了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城市的消费者也吃上了安全健康的畜产品。这样的宏观调控还能够把潮水般涌来的国外畜产品,挡在优质商业流通渠道的大门之外。我们没有关上国门,国门仍是敞开的,只是对餐馆酒店这类销量大价位高的优质市场资源设置了壁垒。把这类优质市场资源保护住,留给我国农民自己来享用。其它商业流通渠道,仍对国外竞争对手开放。
畜牧业强国采用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方式饲养畜禽,把有生命的畜禽动物,当作无生命的工业品来生产,把它们作为产肉产奶产蛋的机器,无法保证动物福利,导致疫病与药残等畜产品安全问题。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难以生产有机食品,这是它们的短处弱点。由于生产方式与产业体系的刚性,也由于国情制约,它们只能如此这样,它们只能规模数量取胜,只能生产千品一面的大路货,难以转型从事有机化生产。对优质市场渠道,实行生鲜食品准入,也是必要的。国外畜产品是飘洋过海进来的,需要通过运输物流等环节,进入中国市场,生鲜食品是他们的软肋,只能以奶粉冻肉等产品形式。我国台湾及东盟等贸易伙伴,向大陆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水果蔬菜等,不是畜产品。对畜产品实行有机食品与生鲜食品的市场准入,仅是针对畜产品主要竞争对手,不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