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务春研究员进行了“中国大陆H5N1型禽流感时空分布规律与流行趋势预测”的研究,明确了我国大陆H5N1型禽流感的流行
研究人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H5N1型禽流感时空背景数据库,发现各类疫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聚集性,国道公路、主要水系、省会城市周边是我国H5N1型禽流感的高风险区域;在时间分布上,疫情在南方聚集于冬春季节,北方则聚集于夏秋季节;H5N1型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与扩散是气象条件、水系、交通、候鸟迁移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构建H5N1型禽流感时空传播模型对可能发生疫情的区域进行划分与预测、预警,为有效防控禽流感的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研究员在论坛上,汇报了他们对去年在我国青海湖的迁徙鸟间爆发的大规模禽流感疫情的研究情况。他说,去年5~6月间,在我国青海湖的迁徙鸟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导致近1万只不同种的迁徙水禽死亡。对死亡或得病的鸟内脏分离到的H5N1型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它是重排后的病毒,与香港的一个分离株有很近的遗传关系。感染实验动物显示出典型的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和病理学特征。基因组测序结果也表明,所有的分离株都表现出高致病性特征。2005年的后续几个月及今年禽流感爆发期间,他们从青海湖附近采集了许多样本,血清学检查表明:在较低的抗体浓度水平,许多其他禽类的血清对H5N1型抗原反应呈阳性。他们对从不同鸟类分离出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测序,蛋白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与2005年的分离株来自同一组。
H5N1型病毒对实验动物的高致病性,显示禽流感可能对人类的感染性增强,对人群的威胁也日益增强。高福研究员强调,这提示我们,应该对禽类携带病毒情况广泛检测,以寻找病毒重排与变异的一些分子规律,进而为防控禽流感的爆发及人际传播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