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做“媒”兴基地
兴和县团结乡、曹四夭乡的部分农民 <--广告内容开始--><--广告内容结束-->
,如今具有股东和产业工人的双重身份。当地政府在引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的蔬菜客商后,农民以自家的土地入股,企业租赁或者承包农户土地,建立起蔬菜种植基地。这种“虚拟股权制”的尝试,让农民们很快实现了经济上的“旱涝保收”。
和卓资县农民吴幼仁聊天,他心里有本明白账:今年将自家的20亩耕地全部出租,按规定年收租金是6000元,同时他家出一名劳动力给企业打工,一个种植期下来赚得工资为3000元。这样,他今年从自家的土地上可获得的收入是9000元。
乌兰察布市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中,把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来经营。特色蔬菜产业在这里被誉为朝阳产业,为加快发展,市里采取转让产权、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移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力度,加强了高标准化温室大棚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目前,全市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54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183座,蔬菜总产量达到164.4万吨。
针对乳产业效益下滑趋势,乌兰察布市出台了“三补、两免、一提高”的扶持政策。市里拿出2200万元对乳产业进行扶持。全市建成奶牛、肉羊养殖园区526个,发展专业村589个、专业户15万户。
如今,围绕形成的乳业、肉羊、马铃薯(蔬菜)、饲草饲料等四大主导产业,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已经在乌兰察布大地铺开。
农企互动双得益
被乌兰察布人誉为“地下苹果”的马铃薯,在这里可谓大有所为,它不仅被当地农民称为“发财薯”,也成为拉动龙头企业发展的“动力薯”。
商都县招商引入的山西旭美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马铃薯全粉、颗粒粉、薯条、雪花粉等为主的亚洲最大的薯类加工企业,公司产品全部由美国肯德基公司包销。
旭美公司落户商都,在商都小海子镇建起1万亩专用薯基地。基地内建设的18个喷灌圈,覆盖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的735户、1951人。
察右后旗穆家地专用薯基地的负责人王军告诉记者,他承包了村民的旱地后,引进奥地利指针式喷灌设备和澳大利亚两行播种培土机等设备,实现了专用薯的机械化种植。他种植的大西洋和夏波蒂专用薯,亩产在2吨以上,每亩纯收入800元。
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从马铃薯种子、种植到一般加工、精加工,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不仅使农民增收,还使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有了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富广总经理潘洪毅说,通过推广当地优良马铃薯品种和附加值更高的国际薯种,农民每亩地纯收入超过了1000元,比以前翻了3倍。
这些专用薯基地的成功运转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结束了企业“无米下炊”的窘境。依托成熟的马铃薯基地资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乌兰察布市拥有产量在5000吨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14家,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据悉,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农牧业产业化项目34个,其中有23个项目已经成功落地,投资额9.33亿元。伊利、天辅、牛妈妈、双汇、富广、奈伦、龙的、科维尔草业、宏泰饲料等龙头企业,已经带动起全市近一半的农牧户进入了产业化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