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防治禽流感:“信息”比“药物”更重要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9-01  
     经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管轶的实验室分析,引发江卓群病例的禽流感病毒就来自深圳当地。管轶博士是世界卫生组织最信任的禽流感专家之一,过去数年中,他的团队已从收集到的十多万份样本中排出了250多个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因此可以得出准确的比照结论。

    不过,对中国大陆已经出现的20例(加上卫生部不久前刚追溯确认的2003年的1例,是21例)人禽流感病例,他却“不熟悉”。“我没有条件接触到详细的情况。”他说。

    管轶认为,国内人禽流感病例的发展轨迹中有值得警惕的变化——国内最早出现的一些人禽流感患者都来自有禽类发病的农村,病人常常有家禽接触史,不过在最近的一些病例中,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开始有病人出现。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也做过大量禽流感研究,因解剖过较多的人禽流感患者尸体而掌握了重要的相关信息。他的看法与管轶不同:“虽然患者的分布从农村到了城市,但还不能说其中就体现了发病的趋势和规律。一些患者说自己没有接触禽类,很可能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染病野鸟飞过城市时患者接触到了它的粪便,或者禽鸟污染过的水源。”

    深圳市卫生局说,江卓群病例只是“散在的个案”。顾江认为“散在”是正常的:“目前这种病的分布特征就是这样。”

    管轶则说:“在这些已报告的病例中除了极少数是家人同时感染之外,都报称是散在的个案。但中国太大了,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其中是否有统计不全,可能也难以判定。”

    假如有病例遗漏,对于人类未来数年的公共安全来说,将是个明显的损失。“比如说有人被感染了禽流感,由于各种原因悄悄死掉了,那么我们就不会知道他体内的病毒序列,整个禽流感的防治进程会受到影响。”

    就国内的人禽流感病例来说,管轶和顾江共同的遗憾是死亡率太高。最近一年来的20位病人中死亡了13例,死亡率65%,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0%。他们均认为,“救治较晚”是最直接的原因。

    “病人出现了严重的肺炎,才怀疑是禽流感,这样容易造成普遍性的漏诊。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医生,因为要有检验是否禽流感的意识,首先他要清楚本地是不是面临禽流感传播的危险。为什么我们总是说防治人禽流感,需要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合作?信息的交流最重要,农业部门及时预警,才能提高医生的警觉意识。”管轶说。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越南的人禽流感死亡率约在50%,最低时曾达到过20%。管轶认为,这证明了“信息”比“药物”更重要。

    管轶和他的研究室在中国大陆的禽流感病毒搜索被称为是“地毯式”的,他发现,禽流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甚至做不完。“人类对流感病毒的知识很有限,很多问题仍是未知。包括禽流感疫苗的研究也是这样。为什么疫苗研制后未必有效?因为病毒总是在变异,人类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不过他提醒说,单就目前所需的防治操作来说,既不复杂也不困难。他多次举例说,泰国已经证明了禽流感是可以控制的。泰国采取的是“村对村”的联防策略,每个村都有志愿者每天报告村里有无死鸡并进行盘点。这种严密的监测使得泰国的禽流感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对待禽流感最好的武器是很常规的,”他说,“信息透明,科学对待。”

    顾江对禽流感病毒的发展前景很警觉,他相信,大规模的疫情迟早要来。

    荷兰病毒学家阿尔贝特·奥斯特豪斯曾做出过著名的悲观预测:“一场人类流感瘟疫可使世界人口的20%得病。在短短几个月内会有将近3000万人躺在医院里,他们中将有1/4死亡。”

    对于国内的禽流感研究,顾江的看法是,比国际水平要落后一些。“禽流感研究分为很多部分,其中我们在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不能算落后,但是疫苗研制和受体研究(病毒与生物体结合后的反应)方面稍显滞后。”

    就目前来说,在禽流感病毒没有完成致命的变异之前,管轶相信,把患者的死亡率降下来是卫生系统最应该做的事情。“要早期诊断,关键是医生的头脑中有这根弦,检测本身并不难。”

    2004年底,管轶领导数十名科学家,研制出了全球首支H5N1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如今对病人使用这样一个试剂盒,仅需70多元。与一般公众的印象不同的是,他说:“早期检测禽流感病毒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

    “越南在禽流感流行后期的早期诊断率已经很高了,”他说,“中国内地目前的水准相当于越南早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