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牧民达林太亲历了这场静悄悄的变革。近年来,他每年都投入1万多元拉围栏打机井,把自家的1万多亩草场划分成6个小区,然后根据草场类型、产草量和退化程度划分为暖季牧场、打草场和休牧区。为配合实施划区轮牧,达林太加大了畜群结构调整和家畜品种优化的力度,增养优质肉牛,压减小畜数量,去年家庭收入达到4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他的家乡锡林郭勒盟,牧业年度的牲畜头数由2000年的1808万头(只)压减到2005年的1454万头(只),而畜牧业产值由2000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1亿元,植被平均盖度也由2000年的29%提高到2005年的38%。
锡林郭勒盟以嘎查为单位全面开展天然草场生产力测定工作,坚持以草定畜,连续3年草畜平衡责任书签订和落实率达到100%,成为在全国五大牧区率先推行草畜平衡责任制的地区。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开展草畜平衡工作,在10.2亿亩可利用草场中,实施草畜平衡的草场面积已达5.2亿亩,占到了一半以上。
按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的方针,内蒙古自治区突出了草原生态保护,走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路子,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自治区生态建设“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禁牧、休牧面积达到6.24亿亩,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9670万亩。
不断优化结构推进牧区、牧民、牧业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在布局结构上提出转移发展,阿拉善盟、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等地牧区先后进行了收缩集中,10多万牧民和他们的牲畜转移到好草地和小城镇周边,退出区进行生态自我修复,移入区发展集约型养殖业。在城乡结构上提出融合发展,加大以工促牧的力度。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培育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500多家,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牧户数占牧户总数的40%以上。在大农业内部结构中扬长发展,针对草原产出下降而农区秸秆丰富的实际,自治区提出“牧繁农育”,即把牧区的幼畜转移到农区育肥。农民尝到甜头后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草原上牲畜少了,但内蒙古自治区的牲畜总头数却创历史新高——去年突破了1亿头大关,其中农区牲畜存栏7209万头,草原载畜量由5年前占全区牲畜总量的79%降到不足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