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早期断奶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关注的先进技术。它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减少疾病由母体向仔猪传播机会。并能提高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目前国外养猪业发达国家已开始推广应用14日龄超早期断奶技术。但仔猪早期断奶时,由于心理、环境及营养应激影响,常表现为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低等所谓“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其引发因素主要是营养应激,因此配制适合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的日粮,是克服早期断奶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 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
1.1 消化道发育
胃在乳蛋白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哺乳期间,胃的酸性环境及凝乳酶的存在,有利于乳蛋白的消化。仔猪哺乳时,胃内因乳酸存在,pH维持较低水平。断奶后,胃内容物,因缺乏有机酸导致乳酸产生明显减少,内源性盐酸分泌受到抑制,使胃内pH明显升高。张振斌等认为,14日龄断奶仔猪胃和小肠内容物pH以及单位体重胃相对重均高于同龄哺乳仔猪。这表明随仔猪断奶后采食量的不断增加,使胃消化固体饲料的能力得到锻炼,刺激了胃的发育。
仔猪肠道组织发育迅速,采食干饲料能够刺激肠道组织的发育。Cera等(1998a)研究表明,与同龄哺乳仔猪相比,断奶仔猪小肠占空体重的比例较高。仔猪肠壁形态结构在断奶前后截然不同,断奶前小肠粘膜上皮绒毛呈现纤长手指状,隐窝较浅,断奶后一周内绒毛变为较短的平滑舌状,隐窝加深。以上形态学上的变化,影响着小肠粘膜功能,导致小肠绒毛刷状缘分泌的消化酶活性降低。仔猪断奶后小肠形态结构的变化,主要对消化酶活性影响大,而对吸收功能影响不大(Miller等,1986)。
1.2 消化酶活性
哺乳仔猪胃肠消化酶活性随日龄增长而增长,而早期断奶对大多数消化酶活性的增长有抑制作用。Hartman(1961)报道,仔猪断奶后消化酶活性降低,需两周时间才能恢复或超过同龄哺乳仔猪的酶活性(脂肪酶除外)。同时仔猪断奶后不同消化器官的同一消化酶活性(尤其是淀粉酶)恢复速度也不同,肠道组织消化酶活性恢复速度快于胰腺组织。Cera(1990)报道,21日龄断奶仔猪在断奶后一周内,胰腺组织脂肪酶活性下降,而小肠内容物脂肪酶活性则升高,推测与采食有关。胃蛋白酶不受断奶应激影响,出生后随日龄及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
1.3 肠道微生物区系
仔猪肠道微生物繁殖迅速,新生动物出生后2h内,粪便中已可检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至出生5~6h,这2种细菌数量已高达每克粪便109~1010个。乳酸杆菌出现较晚,出生48h才构成优势菌丛。张振斌和蒋宗勇等(1998)报道,与哺乳仔猪相比,14日龄断奶仔猪胃肠内容物pH升高,直肠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量减少。由此可见,胃肠道微生物区系pH间互为条件,形成不良循环给断奶仔猪带来不良影响。
2 早期断奶仔猪日粮的配制
2.1 蛋白质原料的选择
研究表明,仔猪肠道易发生过敏反应,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变化,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腹泻。陈代文等(1996)报道,在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的仔猪中,喂乳蛋白的仔猪肠道损伤最轻,喂豆饼仔猪受损最重,以玉米替代18.3%的豆饼蛋白后,粘膜损伤得到缓解,用乙醇破坏豆饼抗原性后,粘膜损伤进一步减轻。这说明粘膜受损的程度与日粮的抗原含量呈正相关。因此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豆粕等植物蛋白饲料比例不能过高。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应尽可能提高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动物蛋白比例。在鱼粉、脱脂奶粉、喷雾干燥血粉(SDBM)和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SDPP)几种动物蛋白质中,以SDPP效果最佳,SDBM次之。大量研究表明,早期断奶仔猪日粮添加2%~10%的SDPP均能提高仔猪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血浆蛋白粉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易溶解吸收,氨基酸消化率高;另一方面是其含有大量球蛋白和白蛋白,能增强机体免疫力(Coffey和Cromwell,1995)。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1998)研究表明,与哺乳仔猪相比,14日龄早期断奶仔猪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参数中CD4+和CD8+数量以及CD4+/CD8+均降低,而在日粮中分别添加2.5%、5.0%和7.5%SDPP时,以上各免疫参数均显著高于不加SDPP对照组。
2.2 乳糖及非淀粉多糖的应用
乳糖对断奶仔猪的作用,在于其甜度高、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更主要的是乳糖能被酵解产酸,来维持仔猪的肠道健康。断奶仔猪乳糖来源于乳品工业副产品(乳清粉、脱脂奶粉等)。米文正等(1991)、Graham等(1981)、Mahan等(1981)、Goodhand和Hines(1987)报道,2~4周龄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乳清粉可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增加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如能合成被肠道内益生菌酵解利用的糖类并添加于日粮中,不失为维持仔猪肠道健康的良好方法。
非淀粉多糖(NSP)不易直接被仔猪消化利用,但可作为肠道内益生菌侏的能量来源,利于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的维持,防止消化功能紊乱。Low等(1990)报道,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SBP(一种主要成分为果胶的非淀粉多糖),可替代抗生素使用而维持仔猪健康。一般断奶仔猪对NSP的耐受量可达到150mg/kg(Taylor和Harland,1991)。
2.3 脂肪的添加
仔猪断奶时,胃容量不能满足仔猪对高能量的需要,因此必须供给优质高能日粮,唯一手段是添加脂肪或油。研究表明,仔猪对油脂的消化率与脂肪酸碳链长短及不饱和程度有关,一般富含短链饱和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消化率,高于富含长链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消化率。在常见油脂中,椰子油含中链不饱和脂肪酸最多(8~12C占72%),豆油和玉米油主要是长链不饱和脂肪酸(18C:1,18C:2占76%~80%),猪油和牛油则以长链饱和脂肪酸为主(仅16C:0和18C:0占30%~33%)。以上各油脂消化率以椰子油最高,豆油和玉米油次之,猪油和牛油最差(Cera,1988b、1989、1990)。
仔猪断奶时胰脂肪酶活性的下降,阻碍了其对脂肪的利用。据报道,仔猪断奶时胰腺和消化物中脂肪酶活性分别降至断奶前的30%和60%,胰脂肪酶活性需几天时间才恢复至哺乳仔猪水平,日粮中添加脂肪,并不能刺激脂肪酶的发育。因此仔猪在断奶头两周的脂肪消化率很低,故有人提出开食料宜采用低水平油脂。铜与脂肪对仔猪生产性能产生交互作用,高铜有利于油脂的消化利用。
2.4 酸化剂的应用
为避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细菌在胃内生长繁殖,需使仔猪胃内pH维持在4.5以下。由于猪通过胃底细胞分泌盐酸来调节胃pH,但仔猪分泌盐酸能力很弱,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化剂,能够弥补仔猪胃酸的不足,促进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60年代起,一般饮水或饲料中添加1%乳酸,至80年代及90年代早期,都选用以延胡索酸和柠檬酸为主的有机酸来酸化断奶日粮。由于添加有机酸成本较高,还腐蚀机械设备,过高比例又影响适口性,目前人们正研究使用以磷酸为基础的无机、有机复合酸化剂,不仅能降低日粮pH,还可提供磷源,同时兼顾了日粮适口性和价格。
2.5 酶制剂的添加
仔猪断奶后体内淀粉酶、胃蛋白酶明显不足,加之断奶应激对消化酶活性增长有抑制作用,因此考虑在日粮中加入外源酶制剂,以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同时还能消化日粮中纤维素、果胶等难消化的营养成分。Collier和Hardy(1986)报道,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含中性蛋白酶、α-淀粉酶和β-葡聚糖酶的复合酶,可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2.6 益生素的应用
为克服仔猪断奶腹泻,常在日粮中添加抗生素药物。由于抗生素的残留及抗药性问题,益生素的应用正在增加。益生素是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在胃肠道内产生有机酸或其他物质抑制病原菌致病。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乳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益生素在使用中,受益生素使用时间、动物应激程度、动物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在幼龄仔猪以及饲养环境差时使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