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可持续肉鸡产业模式探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8-21  

 一 鸡对人类的贡献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和饲养的动物,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鸡肉是人类的各民族、各宗教、各个地区,最为广泛接受的肉类食品。鸡肉口感好,烹饪易,变化多,营养丰富。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鸡肉又最先成为人类的冰冻肉品、微波肉品。从人类的营养学的角度上看,鸡肉为人类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优质低价的动物源蛋白质,为人类的营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营养学研究证明,鸡肉是肉类中的营养价值最好的肉品之一;经济学研究证明,鸡肉产业是生产效率最高、经济效率最优的肉类产业。目前,全世界的鸡肉产量为7000万吨,位列牛肉、猪肉之后,排名第三。然而,从世界鸡肉的生产和消费趋势看,鸡肉的所占比例有不断赶超之势。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牛肉的人均消费达到最高峰,人均95磅,居各类肉类消费之首,其后牛肉的消费下降,鸡肉的消费稳步上升,到九十年代初期,鸡肉的消费超过牛肉,1993年,鸡肉的消费达到人均69磅,牛肉的消费则下降到66磅左右,鸡肉从此成为美国人均消费量最大的肉品。 2005年,美国人均鸡肉的消费量达87磅左右,专家预计,美国的人均鸡肉消费还会增长,2010年,可高达95磅,和历史上人均牛肉的最高消费量持乎。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从七十年代以来在215磅左右,三十多年的结构演变,猪肉稳定,牛肉下降,鸡肉上升。美国的情况,基本上可以预示我国肉类的消费走势,所不同的是,我国是猪肉的人均消费量最大,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鸡肉消费将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和猪肉等量齐观的肉类消费品。

  二 肉鸡生产方式的演变

  人类饲养肉鸡有着悠久的历史。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和欧洲的肉鸡饲养模式,基本上是和中国一样,都是传统的农家主妇自繁自养模式,交易都是在当地的市场。二次世界大战后,肉鸡的饲养方式急剧演变,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开始出现,并且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肉鸡产业迅速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垂直型畜牧产业链的典型代表,一个规模化垂直型肉鸡联合企业,具有由原种肉鸡场——祖代肉鸡场——父母代肉鸡场——商品代肉鸡场——集约化养殖基地——养肉鸡农户——工厂化屠宰——肉鸡制品生产加工等等,组成的统一的产业生产经营链,龙头公司主要控制各类种鸡场、屠宰厂、肉制品深加工厂、技术研发和支持保证服务体系、以及品牌和销售网络,而肉鸡饲养场基本上是合同饲养农场承担,公司则提供配套服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的肉鸡饲养主要以农户的家庭散养为主。其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外技术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养鸡个体户和专业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开始出现了以大型现代化屠宰厂为龙头的肉鸡产业联合体,随着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流行、发展和带动,以及肉品出口的增长,规模化白羽肉鸡的生产体系不断演进,成为我国和世界接轨最快的畜牧业产业之一。虽然,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村散养户,和为数不少的个体户和专业户,但以圣农集团、吉林德大、辽宁大成、山东诸城外贸等为主的肉鸡产业龙头公司,已开始走上了和美国肉鸡产业一样的规模化垂直型产业经营链的发展道路。

  三 我国肉鸡产业社会化饲养的现状及问题

  1998年以来,我国肉鸡产业在“公司+农户”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由于受资金、养殖风险及饲养成本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仍以商品鸡社会化饲养为主、自养为辅,企业肉鸡自养率不足25%。

  从目前“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运行效果来看,做到了三满意:一是政府满意,养鸡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例如圣农,已经带动16000户农户(不含省外)增收致富,2005年户均增收4400元;二是企业满意,社会化饲养既能缓解资金压力,减少养殖风险,又降低成本;三是农户满意,本小,利大,见效快,在正常情况下,养1只鸡可获利1-2元。

  目前,还有不少肉鸡企业用于生产出口或内销产品的原料鸡,基本上来源于社会化饲养。预计中国鸡肉消费量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社会化饲养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不少同行乐观认为,禽肉产品的出口量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因为生产成本低是中国禽肉产品的优势,但残酷的现实却不容乐观。仅2001年下半年552002年上半年一季度,日本、欧盟、中东地区、俄罗斯、韩国等国先后数次因“禽流感”、“新城疫”、“磺胺药”、“氯霉素”等问题禁止从我国进口禽肉产品。2004年1月禽流感风波以来,我国的冻鸡肉再也没有走出过国门;即使是熟食鸡肉,也被限定在获得对日注册的35家企业内,后起企业即使再好,也打不开出口大门。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新的技术壁垒“肯定列表制度”,对鸡肉出口再次提高门槛,明确违禁品,增加检测品种,提高检测限值。

  从我国禽产品屡遭封杀这一事实来看,疫病和药残已成困扰禽产品出口企业的主要问题,而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的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现行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体系来看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浪费多,生产效率低

  全国平均人均批饲养3000只,而真正现代化的规。模场人均批饲养已达30000万只,福建圣农饲养场基本上都是处于这个水平。农户不仅人均生产力低,而且粮食利用率低下。我国有60%-70%家禽是农村小规模或者散养户饲养的,饲养周期长则一年,短则7个月,饲料报酬无法计算。在农村解释为剩饭剩莱喂养,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在品种优势利用上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目前在国内进口“洋鸡”品种中,可以达到平均日增重55克的生长,可是很多地方只能达到
45—50克,不能充分发挥品种优势,降低了鸡舍、设备和人力的效率。

  2 养殖技术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疫病多发,死亡率高。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中,直接从事肉鸡饲养或管理的农户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强,缺乏疫病防治的临床经验等问题。而公司派出的技术人员,又因为养殖户比较分散,终日疲于奔波,技术服务犹如蜻蜓点水,顾点顾不了面,鸡群疫病防治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病毒病和细菌病时有发生,一旦发病几乎整个村庄养殖户或整个养殖区域难以幸免。由于不能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投药就变成了当前控制疫病的主要手段。有些养鸡户出于自身利益原因,不按规定用药或不按休药期规定停药。为了确保出口鸡肉产品的质量,几乎所有从事鸡肉出口贸易的养鸡企业,都已购置了试验设备,建立起自己的疫病、药残检验室。现在列入常规检验的项目有禽流感、新城疫、磺胺、克球酚、氯霉素等。随着形势的发展,检验项目还在增加。由于增加了宰前检验项目,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利润下降。有的企业干脆停止生食出口业务,原因在于可供生产出口的合格原料鸡不能满足供应,有些小公司无力自行解决这些问题而倒闭;因此,许多出口型的企业,农户养的鸡不用于出口,自己养的鸡才出口。

  3 生物安全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规模肉鸡社会化饲养时间不短,已经处于发展阶段,但对生物安全性认识不足或缺乏深刻理解。许多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是生物安全体系极为薄弱,简单认为就是建个围墙,造个大门消消毒。很多鸡场将鸡舍修建在村庄里,与猪、鸭、牛为邻,与人混居;有些专门建了鸡舍,但是布局要么太近,要么脏道和净道不合理;还有些设施不配套,密闭性和保温隔热性差,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鸡群忽冷忽热,极易患病感冒,也无防鸟网,对于周边环境疫病的预防和候鸟的防控也不利。人流和物流疏于管理,没有严格的制度或虽有制度却不能有效实施,形同虚设。外人进入鸡场,饲养员也熟视无睹。物品或货物经过疫点不经消毒处理,拿到鸡舍使用,造成感染。疫病防制的关键环节疏漏,死鸡不经无害化处理随意丢弃,不遵守“全进全出”制度,在一个鸡场里,鸡群日龄相差几周,造成疫病连绵不断;免疫程序不当、工作把关不严,疫苗来源渠道不正,这些都是造成疫病难以控制的根源。

  实际上在农村,农户养鸡只是副业的一种形式。在农村现有的经济模式中,农户希望既要能照顾到养鸡又要能照顾到农业生产,二者兼顾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面对禽流感时,生物安全体系将荡然无存。

  4 管理制度不全,检查监督没保障

  由于农户饲养分散,面广点多,检查难、监测难、处理难,难以保障家禽大规模饲养所需要的环境,也给我国疫病预防带来巨大的困难。我国年产140亿只家禽中,25%为规模化企业饲养,75%分布在7亿农民手中。农户饲养已经成为疫病多发的疫源所在。为了管理好农户饲养,企业被迫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各种体系。

  四 可持续肉鸡饲养模式的探讨

  圣农集团起步于1983年,从百只鸡的个体户经营规模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肉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规模化可持续肉鸡产业的模式探索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对未来我国的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做法是:

  1 精心选址,打造绿色屏障

  农业(包括畜牧业)是高度的环境依存型产业,良好的立地条件和选址对产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圣农的肉鸡产业就选择了闽江源头。,武夷腹地的光泽县。光泽县是久负盛名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6%,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28万亩在光泽境内。境内溪流纵横,拥有丰富和优质的水资源,全县年平均气温17~22~C,气候宜人,无工业污染,方圆500公里范围内无其它工业化肉鸡饲养企业,拥有沿海及城市地区无可比拟的自然和生态优势,是理想的生态天堂和发展养鸡业的风水宝地。

  圣农的种鸡场、肉鸡场,都是选择在青山环抱中的平缓地中建设,具有天然的绿色屏障,并且肉鸡所必需的饮用水,基本上都是来自地下深层的洁净优质水,许多还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这种环境和水质,在目前全国乃至世界的肉鸡养殖场中,都属于上乘水平,为规模化优质肉鸡的生产创造了很好的先天条件。

  2 封闭运行,规范管理

  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是传染源及传染途径。为了切实做好鸡群的防疫保健工作,圣农集团坚持封闭运行,规范管理之道,以确保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染源。圣农肉鸡生产体系大封闭运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从种鸡、饲料抓起,保证源头清洁。圣农建有9个种鸡场,并配有自己的孵化厂,所有的肉鸡鸡苗都来自自养种鸡场和孵化厂,这就相应地保证了鸡苗的纯正和健康,预防了可能的雏鸡源的传染;此外,圣农建有自己的饲料生产体系,所有的饲料均‘由自己的饲料厂加工,也保证了良好的品质,预防了可能的饲料源的传染。其二是严格人流物流管理,封闭饲养。圣农集团实施严格的人流物流管理制度,肉鸡场的饲养人员在饲养期间,采取完全的住场制度,最大限度地将饲养人员的流动降到最低点,任何入场的物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后方能进入。三是始终遵守“全进全出”制度。即对每一个肉鸡场,采取鸡苗一次性到位饲养,期满后,所有成品鸡一次性出场宰杀,避免任何形式上的交叉感染的可能。四是标准化检测、免疫体系。圣农建立了标准的疫病监测与跟踪实验室和有效的免疫防控体系,配备有专业免疫队伍。五是封闭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设施。圣农集团花费巨额投资,率先在我国大规模使用大跨度、高标准、自动化控制饲养体系,建设了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封闭式、集约化的肉鸡生产设施,目前,建有标准化肉鸡场22个,已在国检局备案登记场13个,备案规模达到2000万只,预计2006年可达4500万只,2010年可达到1.2亿只。六是全面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目前公司在肉鸡产业链中已全面推广实施了IS09001管理体系,“鸡源追踪”管理体系,HACCP管理体系等,有效地保障了肉鸡生产体系的运行。

  3 科学饲养,保证优质健康

  肉鸡的科学饲养,确保优质健康,既是企业自身的效益追求,更是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肉品的庄严使命。具体做法有:一是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饲料的质量,为肉鸡的生长和健康提供优良饲料。二是建立健全鸡群保健计划,着力提高种鸡和肉鸡的体质,提高鸡群的自身抵抗能力。三是按照欧盟和美国规定的动物福利(养殖) 密度,每平方米饲养少于16只肉鸡,从而保证鸡只享有舒适的生长空间。四是鸡舍采用纵向通风模式,对肉鸡进行“曲线降(保)温”,夏季采用水帘降温法,舍内温度为30~(2;冬季采用自动液化气保温伞保温,舍内温度为18℃,使家禽具有适宜的生长温湿度。

  4 生态循环,永续经营

  肉鸡是动物源蛋白质生产,我们设计和实施了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经过23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圣农已经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产业模式,也就是“圣农模式”:即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肉鸡加工、深加工的肉鸡主业链;以生产生物有机肥带动有机种植业(种植玉米、大豆、果蔬等)为主的鸡粪有机肥副业链;即将建设以鸡粪发电生产电能的再生能源副业链;以肉鸡屠宰下脚料开发利用(鸡肠、羽毛等下脚料生产高蛋白饲料,鸡胆提取胆红素、鸡肠提取胰蛋白酶)为主的生物工程副业链。其中鸡粪发电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填补了亚洲空白,目前全世界用鸡粪为原料的发电厂仅五家。

  “圣农模式”的形成,实现了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形成了清洁生产、再生利用的完美的循环经济模式。“圣农模式”的作用,一是保护了环境,企业才能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养殖业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护防疫环境;二是变废为宝,鸡粪和羽毛本身就可以卖钱,加工成有机肥和动物饲料之后,附加值更高。三是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企业就具备了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能力。

  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禽流感作为一个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也已经上升到一个世界性议题。禽流感问题的出现,使我们更深刻地反思和检讨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探求未来的出路。如果说,在过去的年代里,企业和个人还可以独立自行地生产经营,那么,禽流感危机下的禽类生产企业,已经不可能只做一个单纯的生产者,生物安全的内在规律,必然将企业的生产区域、活动范围和广大的社会区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国家主管部门的全面统筹,没有全面、系统、有效的疫病防制体系,,没有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和参与,没有消费者的理性思考和消费,禽类生产企业将处于飘摇和动荡之中。虽然,在过去的岁月中,圣农集团在政府一企业一产业工人一消费者关系链中,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和探索,让圣农产品、圣农事业和圣农品牌融入了社会。但是,面对新的禽流感挑战,必须要更加努力积极地探索,更好地完善肉鸡生产体系和生物安全措施及产业链的延长,把可持续肉鸡生产模式建设得更好,为消费者提高优质安全的鸡肉制品,为社会提供生机勃勃的产业基地。

中国禽业导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