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发生的原因
猪链球菌不断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因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多种动物都有易感性,猪的易感性较高。(2)病原较复杂。血清型多,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菌株可引起不同的致病类型和临床表现。一些不常见的血清型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本病的发生与暴发。(3)缺乏与流行菌株血清群(型)完全一致的特异的免疫预防制剂。目前用于该病免疫预防的疫苗仍以C群兽医链球菌为主,而与当地猪链球菌病流行菌株并不完全相符。这正是猪链球菌病不能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4)应激因素,如气候突变,卫生条件差,或与继发其他疾病或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5)误诊。本病与其它疾病(如猪瘟、丹毒、副伤寒、水肿病等)从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兽医易误诊,造成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本病的扩散与流行。
猪链球菌的预防
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消毒制度,增强猪的抵抗力,是积极预防猪传染病的重要条件。一是消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绿威霸消毒液彻底消毒。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的猪胴体,经高温处理后方可食用。二是除去感染的因素,猪圈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如钉头、铁片、碎玻璃、尖石头等能引起外伤的物体,一律清除。新生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碘酊消毒。三是搞好预防接种工作,减少应激反应,饲养密度要合理。四是药物预防,经常有本病流行和发生的地区及猪场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菌药物,如美达欣、百乐美、罗红霉素等药物会收到一定的预防效果。(2)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引种,检疫。“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外地引猪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如需要引种,必须从没有疫病的种猪场引种,引种后要严格进行隔离饲养观察15天,经观察健康无病后方可进圈饲养。诊治方法:诊断,猪链球菌是多种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多型性疫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者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者表现关节炎、心内膜炎和淋巴结肿,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作出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
猪链球菌病易和其它疾病混合感染
据今年1月~5月统计,接诊的病例中有10多例是猪链球菌病,大多都是猪链球菌病和猪瘟、丹毒、仔猪渗出性皮炎、疥螨病等疾病混合感染。经过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并且有针对性用药(所用药物既治疗猪链球菌又有治疗其它混合感染疾病的药物),很快就控制住了病情,病猪得到了痊愈。如猪链球菌病与猪瘟混合感染,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猪瘟高免血清,同时肌肉注射链杆快克、百乐美等药物的方法,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要注意,出现病猪时,一定要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若出现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液,用3%双氧水冲洗后,涂以碘酊。对败血症型及脑炎型病猪,应早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链杆快克、百乐美、磺胺嘧啶等。
猪链球菌病可以有效控制
猪链球菌病能彻底控制,但养猪户、养猪场必须按照预防措施饲养猪群,使猪群永远在健康状态下生长,不让链球菌病源有侵害猪体的机会。再加上国家各部门加大控制猪链球菌的力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执行,就一定能控制住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流行。养猪场(户)必须做到:一是按常规免疫程序给猪注射与当地猪链球菌病流行菌株血清群(型)一致的疫苗。二是加强饲养管理与卫生消毒,尽量减少对猪的不良应激刺激,高密度圈养也是诱发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饲养密度必须科学合理,不同日龄阶段和不同体重的猪尽量做到分开饲养。三是该病传染源为病猪和病愈带菌猪,病猪和带菌猪的排泄物(粪、尿)污染的圈舍,以及(鼻液、唾液)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均可引起猪只大批发病造成流行。传播途径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因此,保持猪舍和猪场内外环境清洁卫生消毒制度,对发病猪应严格隔离饲养,死猪做深埋处理。四是防治猪的链球菌病应减少应激因素,不使猪过度拥挤,加强通风换气。五是除去感染因素。猪圈和饲槽上尖锐物体能引起外伤,一律清除,注射针头要消毒。六是一头猪发病经确诊后应对全群猪进行药物预防。七是猪群发病后,做到“五不准”,即不屠宰、不加工、不经营、不售购、不食用病死猪肉。认识到接触病、死猪的危害,并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提高养猪户、屠夫、小刀手识别猪病和病猪肉的能力。要求养猪户主动报告病猪疫情,死猪应就地深埋或焚烧,禁止抛入河、沟、塘等水体。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使猪链球菌病得到彻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