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自去年8月份开始持续低迷的川猪价格开始出现回升的势头。这对于年销售生猪8000多万头,在全国排名数一数二的四川省来说,无疑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然而相当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看,随着价格的回升,四川猪肉产量增加,价格难以形成持续上涨。
很显然,作为四川支柱性的农业产品之一,四川省政府早已经洞悉川猪的困境。7月11日,四川省政府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办了“四川猪肉产业链调查报告”的讨论会,试图为川猪寻找一个光明的未来。尽管报告中所提到的制约川猪发展的“四大瓶颈”获得与会者的一致认同,然而对于解决这些瓶颈的办法以及川猪的未来,持异见者仍然大有人在。
在一片争论的声音中,川猪的未来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
四大瓶颈
这份报告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应四川省政府的邀请,历时6个月调查,吸引了四川10余个政府机构以及包括新希望集团在内的四川主要的猪肉行业的企业参加。
报告认为四川猪肉产业链存在四大瓶颈:首先是生猪育种以本地杂交猪为主,优质外种猪还未成为主流。其次是生猪饲养方式以分散的“后院式”养殖场为主,不利于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三是对猪肉质量和品质的监管不力,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足。最后是落后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条件,使得四川新鲜猪肉不能销售到外地实现更高的价值增值。
与会的企业界高度认同国际金融公司对四川猪肉产业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四川蓝雁集团总经理席毅杰认为,川猪与外猪在肥瘦肉的产出率上有巨大的差异,川猪的瘦肉产出率一般在30%左右,而外猪可以达到70%甚至更高,在目前川猪的销售主要依靠出口的体系下,不改川猪的产品结构,的确面临着川猪价格低于外猪且无法改变的困难局面。四川省统计局统计证实,川猪出口确实遇到阻力。今年1-6月,全省猪肉出口6.15万吨,出口货值8546.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4%和25.6%;猪肉出口平均价格约1390美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3%。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对四川猪肉产业的结论是“四川的猪肉产业要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四大瓶颈”。而他们的建议是:优化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强化执法效应;改善饲养实践,改善交通和物流体系等。
然而这些看似“对症下药”的良方却引起了与会的企业、研究者以及监管部门的不同意见。
良方难寻
去年四川爆发猪链球菌疫情,导致川猪价格持续低迷8个月。然而国际专家彼特先生提议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监管猪肉市场的想法,却很快便遭到监管部门的否定。来自四川质检局的代表认为,猪肉市场目前由质检、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截”,这其中有的部门又是系统内垂直管理,要打破目前的管理局面,组建一个部门,谈何容易?
改善交通和物流体系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同,然而四川物流企业大部分经营业绩并不好,专为川猪投资改善物流体系显然不现实,四川的猪肉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就更加困难。
而要改变四川生猪“后院式”的养殖方式,与会代表认为,只要对四川农村状况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基本不可能解决” 。
改变生猪的品种,以饲养外猪为主来改变四川的猪肉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川猪的竞争力的方法是目前四川的企业界普遍采取的方法,新希望集团已经与加拿大海波尔种猪公司合作,引进国外的优良种猪进行繁育,然而要把这些外猪推广到四川大部分养殖户的养殖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洋猪之惑
大规模以洋猪代替川猪,并试图以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并获得高售价的方法,真的是川猪的惟一出路吗?现场有营销专家私下向记者表示,不见得一定完全正确。这位专家认为,四川实际不可能实现大部分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并形成大型的养猪集团,生猪养殖户的议价能力在改养洋猪后不会有任何提高,而根据供需理论,在大规模增加同一品种的供应时,需求价格曲线将下降,这是否会导致四川的养殖户在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反而导致猪肉市场的价格下降,从而引发养殖户的亏损。
他认为,在部分引进洋猪的情况下,差异化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位专家举例说,早些年中国有些地方也大量引进洋鸡以提高产量,但是后来许多地方出现洋鸡销售不出去,而土鸡价格高企的情况,类似的还有目前土鸡蛋的价格远远高于洋鸡蛋等例子。川猪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品牌,如果能够赋予这个品牌一些新的内涵,比如大家公认的口感好以及四川许多养殖户是农作物养殖的绿色自然等更多的概念,在销售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或许能卖到比洋猪更高的价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