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控制 » 正文

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研究思路浅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7-2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实施,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三农”问题解决的方向。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特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饲料工业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饲料工业起步较早、基础好、饲料体系完善,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我国的饲料工业则是一个新兴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而迅速崛起。仅仅用了二十几年,走完了国外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的路程。饲料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企业集团化、规模化进程明显加快,饲料原料、饲料机械和饲料添加剂也有了发展,使饲料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技术产业。

    同全国一样,我省饲料工业也是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基础上起步的,发展时间短、起点低、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落后。企业生产能力差别大,有大工业生产方式,也有小作坊。加之技术水平滞后,饲料企业大都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然而,技术因素已经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我国当前形势下,饲料企业如何联合起来,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针对目前我省畜禽规模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综合应用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动物生产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系统研究动物营养、饲料科学、生产调控等制约配合饲料生产的关键技术,得到相应参数及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技术,形成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在新形势下实现自主创新的,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同行共同讨论。

    一、饲料工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问题

    (一)畜禽养殖业者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产品,更需要应用配套技术。

    问题之一:饲料企业如何面对国内畜禽养殖业现状,进一步完善配合饲料生产和配套技术,将畜禽饲养和饲料应用技术传授予农民。

    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产品结构已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猪为首的传统饲养格局,实现了猪、鸡、牛、羊等全面发展的新局面。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畜禽养殖业逐步摆脱传统饲养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迈进。畜牧业已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渠道。多年来,我国在注重高新技术和产品引进的同时,引进了几乎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品种,其中有些畜种在国内直接进入商品化生产,如AA肉鸡、三元杂交猪、大多数蛋鸡等,而另一些畜种,则根据中国实际进行了杂交改良,如利木赞×鲁西黄牛、肉鸡×蛋鸡、进口猪×地方猪、波尔山羊×地方羊。随着畜禽品种不断引进和国内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所有畜禽品种的种质和生产潜力都提高很大,与之相比,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畜禽生产条件则是极端落后的。我国目前仍有近70%的畜禽生产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用青饲料、剩菜、剩饭及手工混合的谷汤、植物蛋白等为饲料,全价的颗粒饲料被农民当成“料精”使用,个体小规模饲养者占我国饲养业的60%。在以传统饲养和个体养殖为主体的养殖模式中,由于开展宣传、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工作难度大,国内养殖业大多数是由农民,在几乎无法控制的畜禽生产环境中,饲养着世界一流的畜禽优良品种,大部分畜禽经常处于对环境、疾病、高产、营养不良的高度应激状态下,畜禽对生活和生产环境的不适应,最终导致畜禽生产水平低、饲料报酬低、出栏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畜禽死亡率高等“四低一高”的状况。这种养殖水平的滞后,致使在养殖业各环节中大量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也难控制疾病。我省是畜牧大省、饲料大省,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山东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受农牧业产品结构、养殖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影响,畜禽养殖户仍是主体,各种畜种和不同品种混养是很普遍的;同一个蛋鸡饲养区,分布不同蛋鸡品种,而不同品种对饲料要求差别很大。在每一个饲料市场供应区域都不是单一品种,更不是单一畜种,过去是这样,现在是如此,未来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善。因此,面对中国养殖业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畜种、不同生产环境条件生产相应饲料产品,确定饲料生产配方和使用建议配方,把高科技产品和综合配套技术用最简易的方法,传播到文化落后的农民手中,才能实现饲料产品的质量保证。

    (二)中国不仅需要“玉米—豆粕—鱼粉”日粮模式,更需要“玉米+非饲料资源”模式。

    问题之二:充分估计中长期内饲料资源紧缺的严峻性,加强饲料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好每一种饲料的饲用价值。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饲料资源丰富,原料营养价值优良。在美国配合饲料生产中,采用的是标准化的优质饲料原料,即“玉米+豆粕+鱼粉+添加剂”模式。与之匹配的是高度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人均占有粮食很少,饲料资源匮乏仍然是限制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中长期内,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饲料资源,特别是非常规饲料是解决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

    关于饲料的营养价值与饲料标准,国家进行了多次修订,并日臻完善。然而,中国如此之大,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下,饲料营养价值、利用方式各异。当前,饲料企业技术人员在设计日粮配方时,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大都生搬硬套《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或用自身测定的常规饲料成分加以修正,对饲料原料特征、饲用价值开发应用不够。在人们思想中一直存在着,“一种饲料替代另一种饲料”的观念,“玉米—豆粕—鱼粉”被视为最佳日粮组合,因此,“小麦替代玉米”、“棉粕替代豆粕”、“肉骨粉替代鱼粉”的观念很深。其不知,任何两种饲料都不可简单替代,每种饲料各有其优缺点。早在上世纪初,美国营养学家(Babcock)就做了小麦和玉米营养价值的对比实验研究。在我国,小麦一直作为人的口粮供人食用,只有其加工副产品麦麸作饲料,然而,当小麦价格低于玉米时,如何利用小麦喂猪、喂鸡则成了重点解决的难题。因此,充分研究开发每一种饲料原料的饲用价值,根据“价值—价格”动态变化规律,优化配方,是饲料企业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前提。

    (三)畜禽《饲养标准》≠《企业产品标准》,《产品营养供给量》≠《畜禽需要量》

    问题之三:如何加强畜牧业生产实践调研,根据不同畜禽品种和地域性差别,确定饲料配方和产品质量标准。

    饲料配方是实现饲料生产科学化的核心。目前,国内饲料企业普遍采用“最低成本配方技术”,即以满足一定生产水平下畜禽的营养需要量为基础,设定一定范围内的约束条件,以单位饲料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应用计算机筛选最优配方,但配方成本最低不等于收益最大,建立“最大收益配方模型”是国外营养学应用配方技术的趋势。因此,饲料企业配方能否适应中国多变的养殖业生产环境,使生产的饲料产品满足动物营养需要量,使畜禽能够按需供给一切营养物质,最主要的是配方设计所采用的饲养标准的准确性。

    关于饲养标准国外执行较早,我国的猪、鸡、奶牛饲养标准也有近20年历史。但国内外饲养标准制定过程有很大差别。美国NRC饲养标准是世界排行最早的营养标准之一,其饲料和营养标准是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提出,国家组织修正完善,依据法律规范化后执行。

    例如,AA肉鸡引进国内,均按AA手册饲养,而手册中的营养参数都是在美国的养殖业水平下制定的,在我国AA鸡饲养实践中,既无法创造美国的生产环境,也无人研究应激状态下的需要量。由于饲养环境和营养标准的不适宜,导致肉仔鸡多病,生产水平低,肉种鸡推迟2—6周开产。国内引进种蛋鸡都是高产新品种,但各有特点,例:罗曼褐属中型鸡种,因其自由进食量较大、日粮营养浓度较低(产蛋期粗蛋白水平为16%,代谢能2750 Kcal/kg左右),而海兰白体型小、自由进食量小,日粮营养水平较高(产蛋期粗蛋白质为18 %以上,代谢能为2900Kcal/kg以上),微量营养差别也很大。而在目前国内饲料企业只能按肉鸡、蛋鸡等通用品种执行国家标准或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生搬硬套这种标准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生产水平,另一方面降低了饲料利用率,增加了成本。除此之外,国内改良的畜禽品种,如:杂交鸡,杂交鸡,杂交肉羊,杂交肉牛、AA肉鸡和商品蛋鸡杂交后的所谓“小肉食鸡”等,这些改良畜种营养需要量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小肉食鸡”是否能按“肉鸡+蛋鸡”的平均数供给?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畜禽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饲料资源和饲养管理的方式,研究制定商品饲料和产品质量标准是畜牧和饲料工作者急切解决的问题。

    (四)饲料添加剂的盲目使用,既造成饲料和畜产品的药残,又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问题之四:如何评价每一种添加剂的作用,使人、畜、环境友好相处,生产水平-动物健康-食品与环境安全协调发展。

    饲料添加剂可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添加剂两大类,他们的使用均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关于一般添加剂,国内限于表观性状研究较多,如皮肤颜色、饲料香味、绿色环保,实质效果研究较少,除传统允许使用的抗生素促生长机理较清晰外,其它新型添加剂大多数缺乏应用推广技术资料,企业的技术资料来源大多数是期刊、杂志、网络中的信息或数字,很多新产品仅仅是在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一个实验报告后,就开始在生产中盲目应用。一种新型添加剂促生长效果,除需要有实验报告外,更重要的是推广应用扩散报告和生产效果。例如:小麦作饲料,存在较多营养抑制因素,最主要的是非淀粉多糖溶于水后,可形成粘性凝胶,引起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增加,阻碍猪、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非淀粉多糖自身的消化利用率也很低(12%),在生产中,要提高小麦饲料养分利用率,添加酶制剂是有效措施之一。然而,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作用是专一的、是有条件的,小麦加什么样的酶,酶浓度、活力度、使用方法、副作用等都需要系统研究,制定整套技术方案后使用。对“香味剂”只供人闻,而不研究食欲增进效果。颗粒饲料粘结剂只考虑粘结性,不考虑粘结程度对畜禽消化率影响。生长促进剂只管促生长效果,而不研究、不重视对人畜的危害。这一切一切都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非蛋白氮都属于营养性添加剂。长期以来,很多人它们既然是营养物质,日粮中高剂量添加不会给人畜造成大的危害。维生素由于特殊的生物活性功能,适当增加供给量,对促生长、促消化、抗病、防病、抗应激均有显著效果,毒副作用甚小。而微量元素盲目性的增加用量,大多数情况下是弊大于利。高铜、高锌在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猪饲料,企业技术人员从各种信息中都可查到它的促生长作用,但其负面影响,对人畜造成的危害,却很少有人重视。除铜锌之外,动物由于营养不平衡,乱用添加剂造成的其他污染源如:钙、磷、氮、砷等也应严格重视。

    (五)企业规模小、营养与饲料科学应用技术研究滞后、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性能指标含糊不清。

    问题之五:如何组装现有成熟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思路,把产品的推销转化成技术品牌的输出。

    近些年来,我国对科学研究机制进行了大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政府立项、出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攻关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方式。国家和政府只对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或高新技术进行资助,并且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协同作战。比如,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对《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畜禽营养调控关键技术》、《饲料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利用关键技术》、《生物饲料添加剂研究技术》和《优质环保型配合饲料生产及质量保证关键技术》等进行攻关研究,项目实施后,对饲料工业发展和入世后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然而,以上五个项目总资助经费约1000万元,加地方配套资产也只有2000多万元,而且有限的经费主要集中在中直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仅供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或动物实验场内进行研究或实验。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高新技术,更需要的是生产配套技术。而这些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只有靠政府组织调控,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协同完成。

    当前,我国饲料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拿出足够的奖金、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适宜的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在众多企业中,料/肉比,蛋/料比,饲料营养检测,饲料转化效率这些简单的生产指标都难以测定。让谋一个企业独自找出课题、立项攻关研究绝非易事。管—产—学—研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企业特点,规范企业内部技术科研机制,解决企业的技术落后问题是当务之急,而这种多元化科学研究形式,任何一个企业、一所大学、一个科研机构都难以协调,政府主管部门在协调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生产的同时,组织协调产—学—研有机结合,指导饲料企业完成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义不容辞。

    (六)同行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甚少,市场竞争无自主优势,造成“人才、技术、成本与服务”的不文明竞争。

    问题之六:如何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传统观念,变同行“冤家”为“朋友”,保障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在这种新形式下,在我国作为新兴产业——饲料工业的每一个成员都面对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何把握时机、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每一个企业都不得不深刻思考。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提高饲料工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行业素质,是促进我省养殖业健康发展,振兴民族饲料工业的出路。国内饲料仍处于发展阶段,工业饲料普及率还是很低的,由于受传统饲养模式的制约,目前我国配合饲料还仅限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和规模化养殖户使用,千家万户养殖使用配合饲料的比例还很低,据估计,如果全国配合饲料入户率能达到80%,将需要2亿吨配合饲料。饲料工业发展空间如此广阔,行业内部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同行“冤家”为“朋友”,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护下,排除企业同行之间不合理、不道德竞争,到国外争夺高新技术市场,在国内从传统的饲养模式开拓市场。面对新形势下人才、技术、成本与服务综合素质的激烈竞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变革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关键技术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必要性

    营养是动物的客观要求,饲料是营养素供应途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目标——解决畜禽对营养物质“供”与“求”的矛盾。

    1、各种动物不同生产条件下的需要量需要研究

    关于畜禽营养需要量,不同国家均已制订出饲养标准,如NRC、ARC、《中国饲养标准》,但这些标准很难适应于我省的养殖业。多年来,我省饲养的品种有直接引进的高产畜禽品种,如AA肉鸡、三元杂交猪、大多数蛋鸡等,但是更多的是地方良种或杂交改良品种,如:肉牛,奶牛、羊和大部分猪和部分肉鸡,这些杂交组合不同,程度不同,营养需要量差异很大。同时,我省的饲养方式差别很大,有高度集约化饲养的一条龙企业,但更多地是半集约化养殖小区和分散饲养的个体户,由农民采用较传统的方式饲养着国内外一流的畜禽品种,畜禽对高产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应激是必然的,应激对畜禽营养物质需要量和健康的影响是严重的。应用NRC、ARC或《中国饲养标准》确定我国环境条件下的需要量肯定不适宜。

    2、每一种饲料的营养价值需要弄清

    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饲料资源丰富,原料营养价值优良,可以采用“玉米+豆粕+鱼粉+添加剂”模式配合日粮,我省和全国一样,虽然是农业大省,但人均占有耕地和粮食很少,除玉米以外,其它饲料原料全部是加工付产品,由于受加工业生产方式影响,付产品的营养价值不均衡,营养抑制因子存在复杂,大部分饲料企业很难做到充分合理的应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对畜禽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危害。

    3、非常规饲料资源有待于开发

    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各种糟、渣、粕产量大,以玉米原料为主的加工企业废水、废物处理回收了多种有待开发的饲料资源。但是,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上,直接应用较多,实质性开发研究甚少。例如:20年前酒糟可用于喂猪,而如今酒糟却不会喂牛。美国能用“牧草+玉米+尿素”喂肉牛,而中国却在大量使用“秸秆+玉米+饼粕”。在迅速崛起的奶牛业中,饲料供应中的精/粗比仍然不能合理确定,大多数奶牛是在自由采食劣质粗饲料的基础上,靠大量饲喂精饲料(农民习惯“玉米+豆饼”按1:1混合)提高产奶量,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成本,同时导致蹄叶炎等代谢疾病,高产奶牛养不活。因此,研究非常规饲料原料养分有效利用率,存在的有害物质(饲料本身存在或加工过程的污染),利用新技术(微生物技术、酶技术、膨化技术等)提高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利用价值,通过加工业(淀粉、酿造等)废弃物开发新型饲料资源,意义重大。

    4、添加剂的技术核心作用如何体现

    添加剂是饲料工业的技术核心,是保障饲料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自从上世纪初,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营养价值的相继发现,中世纪这些成分工业化、商品化生产的成功,三大营养性添加剂成了饲料工业的技术核心,在我国这些添加剂的应用,大都仅限于营养价值研究,规定的需要量基本都是在标准化畜牧生产状态下标准需要量,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以外的问题研究很少,应用更少。例如:营养与保健、营养与免疫、营养与进食量……。这些研究和应用将成为热点问题。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限于表现性状研究较多,实质效果研究较少,在此类添加剂开发应用中,应围绕畜产品及饲料安全生产为核心,科学合理利用好每一种非营养性添加剂,是保证产品无药残和饲料安全生产前提。

    5、动物营养调控技术及其应用状况分析

    动物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机体,机体的机能正常有内、外两个环境所决定。内、外环境的稳恒控制是保障畜禽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前提,如:仔猪的腹泻,既可能是外部病源性的,异物刺激性的;也可能是机体内部生理性,病理性的,但是其结果都是动物对内、外环境的稳恒控制失败而导致临床症状,在这众多的诱因中,无论单独从饲料营养、病原控制、生理调节、病理分析都不能解决仔猪腹泻问题。在我国这种复杂多变的畜禽养殖业饲养环境中,更应该应用系统整体营养调控理论,从机体观、营养素观、营养措施、营养技术、营养检测和营养决策讨论营养问题(卢德勋,1993),只有通过营养系统调控、采食量调控、营养物质吸收调控、动物消化道微生态系统调控、激素和免疫等技术实施营养调控,才能做到动物营养需求的准确定量(李德发,2001)。

    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并由分子技术评价动物营养需要量,评定饲料营养价值,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生产水平和畜产平质量。动物生长发育受内外因的调控,内因是动物染色体上的DNA功能单位-基因,其表达决定了生命的特性,营养水平是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外因之一,营养素是动物一切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养与基因表达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作:基因起着决定作用,营养通过基因的表达调控着动物的生长发育(李德发等,2005)。如何通过日粮组成成分调节体内目标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动物体处于最佳生长状况或生产特定品质的动物性产品,已经成为现代营养学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和开发内容

    根据山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目标和任务,提出研发内容:

    1、畜禽营养需要及营养状况动态监测模型研究

    研究不同畜禽(猪、鸡、奶牛)品种、不同养殖环境(集约化、半集约化、分散饲养)、不同生产目的和生产水平条件下营养需要量动态模型,制定地方良种饲养标准。建立全集约化饲养、半集约化饲养、个体分散饲养三种模式条件下的营养需要量动态供给模型和数据库,全面实施以猪、禽、奶牛营养状况动态监测。

    2、山东省饲料资源数据库及非常规饲料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根据我省不同地区农业(平原、丘陵、滨海等)和畜牧业生产结构特点,对我省的饲料资源和营养价值全面调查研究,建立《山东省地方饲料营养价值》和《山东省地方饲料转化效率》数据库;研究非常规饲料原料饲喂的养分有效利用率,存在的有害物质(饲料本身存在或加工过程的污染),利用新技术(微生物技术、酶技术、膨化技术等)提高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利用价值,通过加工业(淀粉、酿造等)废弃物开发新型饲料资源;

    3、优质高效饲料添加剂选择与生物利用率研究

    (1)微量的生命要素免疫增效机理和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他们是微量的生命要素)参与物质代谢过程和基因调控应用技术,通过微量元素和维生的均衡供应,改善畜禽整体消化能力的和免疫功能;研究我省养殖业条件下各种应激(不同季节冷热应激、畜禽高产应激、疾病与用药应激、转群应激等)对畜禽生产水平、营养需要量、动物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影响的机理,研制抗应激添加剂配方和生产技术,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减少药物用量,保证食品安全;

    (3)高效酶制剂的研制和配套技术研究

    研究不同畜禽、不同生产水、不同生理阶段对外源酶的需求和应答,研制猪、禽耐颗粒饲料高温酶制剂和高温保护技术,研究颗粒饲料酶的外喷技术,研究低质粗饲料酶处理,研制秸秆酶处理工艺, 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水平;

    (4)生物和天然植物来源营养调节剂的应用机理和产品开发

    研究营养调控与免疫的关系,生物安全性添加剂在畜禽体内代谢规律、作用机理、机制,建立微生态、活性肽、中草药、天然植物免疫增强剂等调控畜禽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生产水平的技术体系,研制无药残饲料添加剂和系列化配方应用技术,保证食品安全。

    4、优质环保型配合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配合饲料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

    根据我省饲料工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饲料添加剂在采购、运输、包存、预混合、混合以及饲喂前的贮存等环节中影响人、动物健康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蛋鸡、草食动物中应用颗粒饲料的加工技术和参数。

    (2)饲料原料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研究糠麸、饼粕、饲料用原粮等大宗饲料贮存和加工的适宜条件,监测不同工艺对对营养物质破坏、抗营养因子失活作用,在油脂和面粉等加工环节保护饲料养分利用率,从源头上保证精饲料的质量标准;

    (3)青、粗饲料原料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

    研究青饲料和粗饲料工厂化加工工艺与技术,研究适宜于不同畜禽(猪、禽、奶牛)青饲料(苜蓿草等)加工工艺,研制青贮饲料专用添加剂、秸秆饲料处理添加剂,研究粗饲料为主的草食动物全混日粮加工工艺和技术参数。建立精、青、粗饲料加工技术和均衡供应体系;

    (4)饲料添加剂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

    研究药物饲料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微生态制剂添加剂、酶制剂的安全使用技术。确定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无害使用技术。制定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5)无药残饲料配方及饲养新技术研究,

    研究猪、禽、奶牛环保型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研究安全、无残留型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研究动物性蛋白原料等特殊原料的配比及利用技术;

    5、畜禽营养调控和环保型配合饲料生产示范

    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畜禽生产和配合饲料加工特点,建立多种层次的畜禽营养调控和环保型配合饲料生产示范。

    (1)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科技示范(肉鸡、猪);

    (2)半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科技示范(蛋鸡、猪、奶牛)。

    (3)个体饲养条件下的科技示范(蛋鸡、猪、奶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